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鹿麑裘的意思、鹿麑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鹿麑裘的解釋

泛指鹿皮大衣。 南唐 陳陶 逸句:“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按,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引作“鹿霓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鹿麑裘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服飾稱謂,由“鹿麑”與“裘”組合而成,特指用幼鹿(麑)皮制成的裘衣。其文化内涵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鹿麑

    “麑”指幼鹿,《說文解字》釋為“鹿子也”。古代文獻中“麑裘”即幼鹿皮所制之裘,因其毛色純白,象征樸素無華。《論語·鄉黨》載:“素衣麑裘”,鄭玄注:“麑裘,鹿子皮也。”

  2. 本義為皮衣,《詩經·豳風》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之句,泛指動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二、典籍記載與文化象征

  1. 禮制中的使用

    據《禮記·玉藻》記載,麑裘為士階層在特定禮儀場合的服飾,與“羔裘”(羊羔皮裘)并列,體現古代服飾的等級制度。其色純白,常用于兇禮(喪祭之禮),如《禮記·檀弓》雲:“麛裘青豻褎,素裳。”

  2. 孔子的道德隱喻

    《論語·鄉黨》中,孔子以“麑裘”搭配素衣,彰顯其“儉而合禮”的君子品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麑裘,鹿子皮裘,色白而質素。” 後世以此喻指清廉淡泊的德行。

三、工藝與材質特性

鹿麑裘因取自幼鹿皮,皮質柔軟輕薄,適于制作貼身裘衣。《本草綱目·獸部》提及:“麑皮柔韌,可制裘,禦輕寒。” 其毛短而密,色潔白無雜,區别于成年鹿皮的粗糙,故為貴族所重。

四、曆史演變

先秦至漢代,“麑裘”多見于禮書與儒家經典,唐代後因服飾制度變遷逐漸少見,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存于詩文。如白居易《新制布裘》詩雲:“麑裘素色慚君子”,延續其道德象征意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論語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浙江古籍出版社。
  4. 《本草綱目》(李時珍),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注:文獻版本信息供學術溯源,具體内容可查閱權威出版社刊行本。)

網絡擴展解釋

“鹿麑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鹿皮制成的大衣,常用于描述古代服飾或詩文中的意象。該詞由“鹿麑”(幼鹿)和“裘”(皮衣)組合而成,強調材質的來源。

  2.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南唐詩人陳陶的逸句:“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此句通過“鹿麑裘”暗喻隱士或修道者長期清苦的生活狀态。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引用此句時,将其寫作“鹿霓衣”,可能為傳抄差異或文學化改寫。

  3. 音讀與變體

    • 拼音:lù ní qiú(注音:ㄌㄨˋ ㄋㄧˊ ㄑㄧㄡˊ)。
    • 部分文獻中亦作“鹿霓衣”,但含義相近,均指鹿皮衣物。
  4. 文化意涵
    鹿皮在古代常被視為質樸、高潔的象征,因此“鹿麑裘”不僅描述服飾材質,也可能隱含隱逸、清貧或修道者的身份特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夢瑣言》或陳陶詩集的原文,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恨闇拙百骸闆殭薄濕濕秕減勃郁步隊馳波竄紅撮鹽入火大方向大馬哈魚彈章地堰诋抑鵝不食草芳茵封國逢羅觀賞顧謝汗席回潮豁勁或然率借調羁孤進辇禁阻乩仙鈞裁勞籠禮愛狸骨帖林道人龍魚雜戱樓船罵侮猛殺面面相觑内恕蟠旋丕靈切命人野睿文三虞勝敗兵家之常十九信條噬逆事效隋堤田父之功天赦體溫計完保問當文瑞樓席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