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因開于深秋,故稱。 南朝 梁簡文帝 《長沙宣武王碑銘》:“春藤絡戶,寒菊臨池。” 唐 韋應物 《奉和聖制重陽日賜宴》詩:“寒菊生池苑,高樹出宮城。”
“寒菊”是漢語詞彙,指菊花的一種,特指在深秋或冬季開放的耐寒品種。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寒菊即菊花,因在深秋至冬季開放而得名。其名稱中的“寒”體現了耐寒特性,與其他季節開放的菊花形成對比。
花期與特性
寒菊(又稱冬菊)花期主要為11月至次年1月,是菊花中最耐寒的品種。雖適應溫暖氣候,但能在低溫下生長,北方需適當防寒保護。
文化象征
寒菊常被賦予堅韌、孤傲的品格。如宋代鄭思肖《寒菊》詩雲:“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籬邊趣未窮”,以菊喻志。唐代韋應物、梁簡文帝等詩人也曾在作品中借寒菊表達高潔情懷。
形态特征
花色以黃、白為主,葉形似柳葉而寬,花朵類似單瓣小菊。金蕊寒菊等特殊品種因曆史典故更具文化價值。
寒菊既是自然植物,也是文化意象,融合了物候特征與人文精神,常見于古典詩詞和園藝觀賞。
《寒菊》是一個指代秋天的菊花的詞語。菊花是秋天的代表花卉,因為它能在寒冷的秋季開放,給人以溫暖和希望的感覺。《寒菊》一詞也常常用來比喻頑強、堅韌的品質,或者用來形容處境艱難仍能勇敢前行的人。
《寒菊》的拆分部首是“冫(冷字冰字旁)”和“艹(草字頭)”。其中,“冫”部意味着和冷相關,“艹”部表示與植物有關。
根據上述拆分,可以得到《寒菊》的筆畫數,其中“冫”部有2畫,“艹”部有3畫,總共為5畫。
《寒菊》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可能與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描寫有關。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可以看到描寫菊花的句子,這也使得“寒菊”成為了常用的比喻手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進入日常用語中,并傳承到現代。
《寒菊》的繁體字為「寒菊」,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寒菊」可能有不同的變體。例如,在漢代的銘刻中,可能會使用「寒菊」的古體字寫作「寒爫」,而在《說文解字》中也有一種寫作「寒葙」的形式。
1. 秋風吹過,院中寒菊開放,散發出淡淡的芬芳。
2. 老人的一生就像一支寒菊,雖經曆風霜,但始終保持着他們的美麗和堅強。
1. 寒意:寒冷的感覺或氣氛。
2. 菊花:另一個常用來指代菊花的詞彙。
3. 寒凝:形容極度寒冷凝結的狀态。
近義詞:秋菊、寒梅。
反義詞:夏花、暖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