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家親屬。《漢書·匡衡傳》:“會 宣帝 崩, 元帝 初即位, 樂陵侯 史高 以外屬為大司馬車騎将軍,領尚書事。”《漢書·史丹傳》:“上以 丹 舊臣,皇考外屬,親信之。”
“外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親屬範疇
指與母系相關的親屬,古代常用于區分父系與母系血緣關系。例如《漢書·匡衡傳》提到史高因“外屬”身份擔任要職,體現母系親屬在政治中的關聯性。
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可表示“外部歸屬”,如形容地方或組織受外部管轄(現代較少使用此義)。
現代漢語中,“外屬”一詞已不常見,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通常用“外戚”“母系親屬”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漢語大詞典》條目。
“外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其他國家或地區統治、控制或歸屬的情況。
外屬的拆分部首是“山”和“女”,部首是指一個漢字中的主要構造部分。外屬的橫排筆畫數為7畫。
外屬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語大字典》中,其字義源于“外”和“屬”兩個詞語的組合。外表示與本國或本地區相對,屬表示擁有或附屬的關系。
繁體字中的外屬為「外屬」。
根據《康熙字典》,外屬的古時漢字寫法為「外屬」,與繁體字相同。
1. 這個島嶼曾經是外屬地,後來獨立成為獨立的國家。
2. 這些土地被視為外屬領土,并在政治上受到控制。
1. 外屬地:指被其他國家或地區控制、吞并或統治的地區。
2. 外屬國:指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其他國家或地區所統治或控制的情況。
1. 附庸國:指作為其他大國附庸或從屬國家的地區或國家。
2. 屬地:指某個國家或地區下屬的地方行政區域。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政治和法律權力的國家,不受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統治或控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