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情趣。 宋 蘇轼 《答程全父推官書》:“僕焚毀筆硯已五年,尚寄味此學,隨行有《陶淵明集》,陶寫伊鬱,正賴此耳。”
“寄味”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古典語境中的解釋
在古漢語中,“寄味”多指通過文字、藝術等寄托個人情趣。例如宋代蘇轼在《答程全父推官書》中寫道:“僕焚毀筆硯已五年,尚寄味此學,隨行有《陶淵明集》,陶寫伊鬱,正賴此耳。”、。此處“寄味”表達了蘇轼借陶淵明的詩文寄托内心情感的狀态。
現代用法擴展
現代漢語中,“寄味”也可用于形容令人回味的事物,尤其與美食相關。例如“這道菜的香氣寄味悠長”,強調味道引發的情感共鳴或持久記憶。
與“寄意”的差異
需注意“寄味”與“寄意”(jì yì)的區别:
使用建議
在書面表達時,“寄味”適合用于文藝評論、情感描寫等場景;口語中則多用于美食或懷舊話題,需結合語境靈活選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蘇轼文集或宋代詩詞選注。
《寄味》是指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來讓人回味或懷舊的一種情感表達。當人們吃到或感受到某種食物或者某種情感時,會喚起對過往的記憶,并引發特定的情感體驗。
《寄味》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寸”和“口”,其中“寸”的部首是“寸”,共有3畫;“口”的部首是“口”,共有3畫。
《寄味》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和傳統觀念。在現代漢字中,繁體字形為「寄味」。
在古代,「寄味」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結構和現代相似。
1. 這道菜的香味讓我寄味起小時候媽媽的手藝。
2. 這首歌的旋律真動聽,讓人寄味起往昔的青春歲月。
3. 味覺是一種強大的寄味力量,能夠讓人瞬間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回味、味道、味覺、味美。
回味、懷舊、憶香。
淡忘、忘卻、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