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污穢的行為。《莊子·讓王》:“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
“辱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污穢、不道德的行為,常見于古文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辱行”由“辱”(恥辱、玷污)和“行”(行為)組成,字面意為“可恥的行為”,引申為道德敗壞或違背倫理的舉動。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
“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
此處通過批判“無道之人”的“辱行”,表達對亂世中道德淪喪的痛心。
“辱行”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重視,強調個人行為需符合倫理規範,避免玷污自身或他人名譽(綜合、2、3)。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莊子》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辱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貶義含義,用來形容或指責某人或某個行為帶給他人恥辱和侮辱。
辱行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辵”和“行”,其中,“辵”是走的意思,指示了行為或動作的意義。“行”則意味着走路或舉行儀式等。它們的總筆畫數為11個。
辱行在簡體漢字中是常用字,隻有一個常見的寫法。在繁體漢字中,辱行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辱行的樣子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識别度很高,這是漢字演變的一種常見情況。
1. 他的騷擾行為給女孩子帶來了巨大的辱行。
2. 這個事件的發展讓他深感辱行自己的價值觀。
組詞:侮辱、羞辱、行為、得行、實行。
近義詞:侮辱、羞辱、辱罵。
反義詞:尊重、贊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