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氣彌漫貌。《漢書·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肅殺。” 顔師古 注:“沆碭,白氣之貌也。” 宋 王安石 《江亭晚眺》詩:“日下 崦嵫 外,秋生沆碭間。”
“沆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ng dàng,主要用于描述白氣彌漫的自然景象,常見于古文和詩詞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白氣彌漫、霧氣朦胧 的狀态,多用于描繪冬夜寒氣凝結或雪後湖面水汽蒸騰的場景。例如《漢書·禮樂志》中“西颢沆砀,秋氣肅殺”一句,以“沆砀”形容秋日白氣籠罩的肅殺氛圍。
古文中的典型用例
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中“霧凇沆砀”一句尤為經典,描繪大雪後西湖霧氣與水汽交融的景象:
“霧凇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此處“沆砀”既指冰晶(霧凇)凝結的寒氣,也形容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視覺畫面。
擴展釋義與科學背景
根據宋代曾鞏的注解,“沆砀”與自然現象“霧凇”相關,即低溫下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結為冰晶,附着于草木、湖面形成的白色松散冰層。這一過程進一步解釋了“白氣彌漫”的成因。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沆砀”既是一個具象的景物描寫詞,也承載着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詩意表達。其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渲染清冷、空寂的意境。
沆砀是一個古代漢字,讀作hàng dàng。它的意思是河流中不平靜的水面。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巷”,筆畫數為9,其中“水”部的筆畫數為4,而“巷”部的筆畫數為5。
沆砀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已經不再使用的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沆砀的寫法仍然是沆砀。
在古代,沆砀這個字的寫法略有差異,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巷”部首放在上方,而将“水”字形狀保持不變。
1. 這條河流一下雨就變得沆砀起來。
2. 她的眼神如同沆砀的湖面,波瀾不驚。
組詞:沆砀波(指河流水面上不平靜的波浪)。
近義詞:波瀾、泛濫(泥石流河水泛濫成災時水面變得沆砀)。
反義詞:平靜、甯靜(沆砀相對于水面平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