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勢盛大。《詩·鄭風·溱洧》:“ 溱 與 洧 ,方渙渙兮。” 毛 傳:“渙渙,春水盛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畇畇其原,既夷且大。渙渙其流,實環於外。”
(2).光亮貌。 晉 傅玄 《紫華賦》:“獨參差以炤耀,何光麗之雜形,渙渙昱昱,奪人目精。”
(3).消釋貌。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敬奉華牘,省誦連日,初憮然若遺,既渙渙然若有釋也。”
“渙渙”是一個漢語疊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水勢盛大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形容水流浩蕩、氣勢磅礴。例如:
光亮貌
形容光彩明亮、耀眼的樣态。例如:
消釋貌
指疑慮或隔閡消散的狀态。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渙渙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某事物松散、不固定、不穩定、不凝固或不可靠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言行或某種事物的狀态。
渙渙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鹹(⺈),共涉及12個筆畫。
渙渙最早見于《莊子·天運》篇,該詞形容天道流轉,事物變化莫測。
渙渙的繁體字是「渙渙」。
在古代漢字中,渙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渙{口}」、「泫{口}」等。
1. 他的性格渙渙,無法真正信任他。
2. 這個團隊渙渙,合作效果差。
3. 他的态度時而冷淡、時而熱情,總是渙渙不定。
1. 渙散:指事物松散、不固定。
2. 渙然:指忽然間變得松散、散開。
3. 渙散無疑:形容言行放蕩,毫無約束。
1. 散漫:形容不拘束、松散。
2. 松散:形容緊密程度不高、不緊湊。
3. 不穩定:指不穩固、易變動。
1. 穩定:指平穩、固定、不變化。
2. 凝固:指物體呈現出固态,不流動。
3. 穩固:指結實、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