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室金鐀 ”。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地方。《史記·太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司馬貞 索隱:“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漢書·司馬遷傳》作“石室金鐀” 清 龔自珍 《尊史三》:“ 太史公 生 左馮翊 ,而長京師,誦古文於京師,仕則紬石室金鐀於京師,其兩世取師友……盡京師耆舊卿士。”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北江詩話》:“次則搜采異本,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
石室金匮
“石室金匮”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檔案保存制度,指用石築的庫房和金屬櫃匣珍藏重要典籍文獻,後比喻嚴密保存珍貴事物。其釋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二者組合形成雙重保護體系,始于周代,盛于漢代,專藏帝王譜牒、盟約、典籍等。
漢代宮廷檔案庫,由太史令掌管。《史記·太史公自序》載“遷為太史令,䌷史記石室金匮之書”,指司馬遷查閱皇家檔案著史。
引申為對重要事物的極緻守護。清代王先謙《漢書補注》稱:“以金為匮,以石為室,重緘封之,保慎之義”。
權威參考文獻
查看詞條(需訂閱訪問)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平台核實:https://ctext.org/)
“石室金匮”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原指用石頭建造的房屋和金屬制成的藏書櫃,象征古代國家最高級别的文獻保存設施。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匮之書”,司馬貞進一步注釋為“石室、金匮皆國家藏書之處”。
用法與結構
曆史與文化意義
古代重要典籍、史書、法典等均藏于此類場所,例如明代皇家檔案館“皇史宬”即被稱為“石室金匮”的典型代表。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比喻國家級圖書館或檔案館。
示例與延伸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既承載了古代文獻保存的智慧,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對曆史傳承的重視。
按驗敗柳殘花别史部從不毬的怎襯托陳巷螭爐春風一度啜咕出人意料刺啟呆厮大隧登名吊裝抵敵對屬娥陵氏繁育翻語奮翅分叙鈎星過繼駭怪海瑞弘博晦望煎湯洗臀交厝節毛金斷近涖狷潔捐委據實臘花龍辇賂結蠻王暮氣沉沉蹑蹺擔簦戕忍啟銮輕口泉客珠渠率省氣詩橐說證暑濕焘覆天文鐘辋水五戒湘簾纖魄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