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室金鐀 ”。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地方。《史記·太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司馬貞 索隱:“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漢書·司馬遷傳》作“石室金鐀” 清 龔自珍 《尊史三》:“ 太史公 生 左馮翊 ,而長京師,誦古文於京師,仕則紬石室金鐀於京師,其兩世取師友……盡京師耆舊卿士。”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北江詩話》:“次則搜采異本,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
“石室金匮”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原指用石頭建造的房屋和金屬制成的藏書櫃,象征古代國家最高級别的文獻保存設施。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匮之書”,司馬貞進一步注釋為“石室、金匮皆國家藏書之處”。
用法與結構
曆史與文化意義
古代重要典籍、史書、法典等均藏于此類場所,例如明代皇家檔案館“皇史宬”即被稱為“石室金匮”的典型代表。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比喻國家級圖書館或檔案館。
示例與延伸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既承載了古代文獻保存的智慧,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對曆史傳承的重視。
《石室金匮》這個詞通常指的是一本古代寶物,裡面存放着珍貴的書籍和文物寶藏等。這本書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智慧和財富。
在漢字中,《石室金匮》的拆分部首是“石”、“宀”、“金”和“勹”,它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
根據漢字的筆畫,拆分後的字的筆畫數分别是:“石”(5畫)、“宀”(3畫)、“金”(8畫)和“匚”(2畫)。
《石室金匮》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傑作《紅樓夢》。在小說中,寶玉偶然發現了石室,裡面蘊藏着許多珍貴文物和書籍,被稱為《石室金匮》。
《石室金匮》的繁體字為「石室金匱」。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差異。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石室金匮》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石宀金勹」。
這個古代石室中的金匮收藏着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古籍。
《石室金匮》的部分相關組詞有:石室、金匮、石室珍藏、金匮密藏等。
《石室金匮》的近義詞有:文物寶庫、珍貴收藏、寶貝圖書館等。
《石室金匮》的反義詞可以是:貧瘠空虛、一文不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