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于秋季入朝進見天子。《詩·大雅·韓奕》:“ 韓侯 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 鄭玄 箋:“諸侯秋見天子曰覲。” 孔穎達 疏:“朝者四時通名,覲則唯是秋禮。”
(2).指地方官員入朝進見帝王。 唐 白居易 《論于頔裴均狀》:“今 于頔 等以入覲為請,若又許之,豈非須來即來乎?” 宋 曾鞏 《賀韓相公赴許州啟》:“鞗革金厄,已嚴入覲之裝;袞衣繡裳,行允公歸之望。”《明史·忠義傳六·蔡道憲》:“時知府 堵胤錫 入覲未返,通判 周二南 攝 攸縣 事,城中文武無幾。” 清 沉初 《西清筆記·記職志》:“督撫入覲時,與恩宴。”
“入觐”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諸侯秋季朝見天子
源于周代禮制,《詩經·大雅·韓奕》記載“韓侯入觐,以其介圭”,指諸侯需在秋季攜帶玉圭等信物進京朝見周天子,此為“秋見曰觐”的傳統。
地方官員進見帝王
後世延伸為地方官員(如唐代節度使、宋代知州等)入京述職或接受召見。例如唐代白居易在奏章中提到官員“以入觐為請”,明代《忠義傳》記載知府“入觐未返”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周禮》《明史》等典籍。
《入谒》(又作《入觐》)是指官員或使者進入宮廷向君主或貴族行禮詣見的儀式。入谒是古代國家政務中的一種重要儀式,通常表示對君主的尊敬和效忠。
《入谒》的拆分部首是“入”和“讠”(這是讠的古字體,表示言語的意思),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2畫和2畫。
《入谒》這個詞源自古代官員上朝向君主進貢、面谒君臣和向貴族行禮等。在古代,官員或使者必須參見君主,表達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和敬意。
《入谒》的繁體字為「入謁」。
在古代漢字中,《入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常用的寫法為「入觐」。觐在古代是指行走的意思,表示官員或使者出使時的行程。
1. 官員入谒宮廷,向君主行禮,表示忠誠和尊敬。
2. 使者入谒貴族,向貴族行禮,表達誠意和友好。
1. 谒見:表示官員或使者參見君主或貴族的意思。
2. 谒父母:指孝順尊敬父母。
3. 谒師尊:表示向老師或師長行禮,表示敬意或請教。
近義詞有參見、拜訪、拜會。
反義詞有拜谒(又作拜觐),表示參拜宗廟或祖先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