疠痎的意思、疠痎的詳細解釋
疠痎的解釋
惡性瘧疾。亦指患惡性瘧疾的人。 唐 元稹 《痁卧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畢竟圖斟酌,先須遣癘痎。”
詞語分解
- 疠的解釋 疠 (癘) ì 瘟疫:疠疫。 惡瘡。 殺。 疠 (癘) à 古同“癞”,癞病。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痎的解釋 痎 ē 二日一發的瘧疾:“夏傷于暑,秋為痎瘧。” 二日一次的:痎市(二日一次的集市)。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疠痎"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中醫古籍中描述特定類型的疾病。以下從漢語詞典和中醫典籍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
疠(lì)
- 本義: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惡疾或瘟疫。《說文解字》釋為"惡疾也",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厲大至,民善暴死",此處"厲"通"疠"。
- 引申義:
- 麻風病(如《黃帝内經》稱"疠風");
- 泛指流行性傳染病(如《周禮》"四時皆有疠疾")。
來源:《漢語大詞典》"疠"字條、《說文解字注》
-
痎(jiē)
- 本義:古代對瘧疾的統稱,特指隔日發作的瘧疾(間日瘧)。《說文解字》釋為"二日一發瘧"。
- 典籍用例:
- 《素問·瘧論》:"痎瘧皆生于風";
- 《玉篇》:"痎,瘧疾也"。
來源:《中醫大辭典》"痎瘧"條目
二、複合詞"疠痎"的含義
"疠痎"為"疠"與"痎"的複合詞,特指具有傳染性、症狀兇險的瘧疾,常見于明清醫籍:
- 疾病特征:
- 高熱、寒戰交替發作(痎瘧典型症狀);
- 兼具傳染性、緻死性(疠的特性)。
- 病理關聯:
- 中醫理論中,"疠氣"(疫毒)侵入人體可引發痎瘧,如《瘟疫論》載"疫邪伏于膜原,發為痎瘧"。
注: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未直接收錄"疠痎"詞條,其釋義需結合中醫古籍語境推導。
三、權威典籍參考
- 《黃帝内經·素問》
奠定"痎瘧"病理基礎,提出"瘧氣隨經絡沉以内薄"的病機理論。
- 張仲景《金匮要略》
記載瘧疾分類與治法,為"痎"證提供臨床框架。
- 吳又可《瘟疫論》
明确"疠氣"緻疫理論,解釋傳染性瘧疾(疠痎)的流行特點。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疠痎"已罕用,其概念分化為:
- "疠":保留于"疫疠""疠風"等詞,指烈性傳染病;
- "痎":被"瘧疾"取代,僅存于中醫專業文獻。
建議進一步查閱《中醫古籍珍本集成·溫病卷》或《中國醫籍大辭典》獲取原始文獻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疠痎”是古代漢語中兩個較為生僻的醫學術語,分别解釋如下:
1. 疠(lì)
含義:
- 本義指瘟疫、傳染性惡疾,如《說文解字》注:“疠,惡疾也”。
- 在中醫中特指由“疠氣”(烈性傳染性病邪)引起的疾病,如麻風病、疫病等。例如《黃帝内經》提到“疠風”即類似麻風病的病症。
延伸:
- 古代文獻中“疠”也代指災難或毒瘡,如《左傳》有“天疠不戒”的表述。
2. 痎(jiē/hái)
讀音争議:
- 傳統注音為jiē(《廣韻》古諧切),但部分學者考證可能讀hái(《說文》戶皆切)。
含義:
- 專指瘧疾,尤其是隔日發作的“間日瘧”。《說文解字》載:“痎,二日一發瘧也”。
- 在《素問·瘧論》中,“痎瘧”為瘧疾總稱,涵蓋不同發作周期的類型。
綜合說明
“疠痎”二字組合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生造詞或抄寫訛誤。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或參考《中醫大辭典》《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暗牖白練裙扒開抱産贲臨碧翁佛泥重床疊架傳燭叢生怛悼單車使丹楓黨務東半球法誡語反潛機蜂虿起懷風沙分了赴舉膚覺覆容幹基格列佛遊記貫涉桂折一枝詭雜骨氣孤愚胡撲搭驕騃解放初節氣撅坑撅塹巨豪空法寇盜闊疏榔杭牢度淚點涖政龍施洛蜀沒是哏煤柱潑毛團喬文假醋去日苦多山會沈身仕官手帕水鬭束溼壇墠讨笑鼍參鼋史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