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瘧疾。亦指患惡性瘧疾的人。 唐 元稹 《痁卧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畢竟圖斟酌,先須遣癘痎。”
“疠痎”是古代漢語中兩個較為生僻的醫學術語,分别解釋如下:
含義:
延伸:
讀音争議:
含義:
“疠痎”二字組合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生造詞或抄寫訛誤。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或參考《中醫大辭典》《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
《疠痎》(lì lā)是一個描述傳染病的詞語,意指瘧疾或類似的疾病。
《疠痎》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疠(疒部 + 利)和痎(疒部 + 可)。其部首都是“疒”(病字旁),疒部表示與疾病相關。
《疠》的筆畫數為9,其中疒部3畫,利部首屬于刀類偏旁部首,它有6畫。
《痎》的筆畫數為11,其中疒部3畫,可部首屬于刀類偏旁部首,它有8畫。
《疠痎》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醫貫》一書中,用來指代傳染病。它由兩個字組成,傳統漢字中的寫法都是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疠痎》這個詞的構成部分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他感染了疠痎,需要立即送醫。
2. 這個地區曾經爆發過疠痎疫情,現在已經得到控制。
組詞:
- 疾病(jí bìng)
- 傳染(chuán rǎn)
- 流行病(liú xíng bìng)
近義詞:
- 瘧疾(nüè jí)
- 瘧疾和疠痎都指代一種由斑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反義詞:
- 健康(jiàn kāng)
- 當人們沒有生病時,就被認為是健康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