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名稱,衡其實際。 唐 劉知幾 《史通·題目》:“案 呂 陸 二氏,各著一書,唯次篇章,不繫時月,此乃子書雜記,而皆號曰《春秋》; 魚豢 、 姚察 著 魏 梁 二史,巨細畢載,蕪累甚多,而俱牓之以‘略’。考名責實,奚其喪歟?”
“考名責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核查名稱或名義,來追究實際内容或表現是否相符。以下是詳細解釋:
名實相符的準則:
強調名稱、頭銜或名義必須與實際能力、表現或内容一緻,反對名不副實或虛有其表的行為。
例句:古代選拔官員時需“考名責實”,避免僅憑聲望錄用庸才。
應用場景:
多用于人才選拔、工作評價、學術研究等領域,要求以實際成果而非虛名為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通》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考名責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考察或評價某個人或事物時,要以實際行動和實際表現為根據,不能隻看名義上的責任或表達。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考(心部)+ 名(口部)+ 責(貝部)+ 實(宀部)。以下将介紹《考名責實》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相關内容。
《考名責實》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又有使告宋桓公曰:‘君子不重則失名(聲實),罪人複何望焉。’桓公大悟,乃合同而戰,索賂于蕭何,求救于齊、趙。”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珍重名譽,那麼壞人還有什麼指望。這就是《考名責實》這個成語的來源。
《考名責實》的繁體寫法為「考名責實」。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考名責實》在古時候的寫法分别為:
以下是使用《考名責實》成語的例句:
1. 他在工作中總是秉持着《考名責實》的原則,從不掩飾自己的能力和責任。
2. 領導對他的能力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考名責實》的人。
與《考名責實》相關的組詞:
1. 考驗:經受考驗
2. 名義:表面上的名聲
3. 責任:應盡的職責
4. 實踐:實際行動
5. 責無旁貸:責任不能推卸
與《考名責實》意思相近的詞語:
1. 名實相符:事實與說法一緻
2. 言行一緻:言語與行動相符
3. 實事求是:以實際情況為準繩
與《考名責實》意思相反的詞語:
1. 名實不符:事實與說法不一緻
2. 言行不一:言語與行動相悖
3. 言而無信:言而不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