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觐的意思、入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觐的解释

(1).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诗·大雅·韩奕》:“ 韩侯 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 郑玄 笺:“诸侯秋见天子曰覲。” 孔颖达 疏:“朝者四时通名,覲则唯是秋礼。”

(2).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唐 白居易 《论于頔裴均状》:“今 于頔 等以入覲为请,若又许之,岂非须来即来乎?”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鞗革金厄,已严入覲之装;袞衣绣裳,行允公归之望。”《明史·忠义传六·蔡道宪》:“时知府 堵胤锡 入覲未返,通判 周二南 摄 攸县 事,城中文武无几。” 清 沉初 《西清笔记·记职志》:“督抚入覲时,与恩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或地方代表前往京城朝见帝王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入”指进入、到达,“觐”本义为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后泛指臣子面见君主。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周礼·秋官》提到“春朝诸侯,秋觐天子”,说明“觐”是特定季节的礼仪制度,后演变为“入觐”的复合词,强调“进入都城觐见”的过程。

从词义结构看,“入觐”包含两层含义:

  1. 礼仪性:特指符合礼制的正式朝见,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觐”,体现严格的等级规范;
  2. 政治性:常与官员述职、接受封赏相关,如《资治通鉴》中“刺史入觐,奏对州县利弊”,表明其兼具汇报名政的职能。

在语言演变中,“入觐”逐渐从专指诸侯朝见扩展到涵盖外交使节觐见,例如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外藩使臣入觐,行三跪九叩礼”。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描述古代政治文化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入觐”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专有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诸侯秋季朝见天子
    源于周代礼制,《诗经·大雅·韩奕》记载“韩侯入觐,以其介圭”,指诸侯需在秋季携带玉圭等信物进京朝见周天子,此为“秋见曰觐”的传统。

  2. 地方官员进见帝王
    后世延伸为地方官员(如唐代节度使、宋代知州等)入京述职或接受召见。例如唐代白居易在奏章中提到官员“以入觐为请”,明代《忠义传》记载知府“入觐未返”等。


二、历史背景与仪式


三、文献用例


四、读音与近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周礼》《明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凹陷拔队北洋不伏唱喏初犯出鑪银初中生大荒荡荡旦夕道奇鼎耳番来覆去风蹶風字硯扶轮槀街高洒稾书各有所短遘忤贵幸晃烂恚挞轇輵教养极颠进水闸举对撧耳挠腮闿怿抗厉可道魁纲賫献烂缦灵杠轮回麦米卖武瓢尊破奸发伏钦戴起派饶奢塞芦上家山冢甚生申章市脯水衡四金天龟调胹停壅枉费日月戊申小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