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木名。也稱無姑。《周禮·秋官·壺涿氏》:“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沉之。”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橭,讀為‘枯’;枯,榆木名。” 清 錢大昕 《答問》:“牡橭即無姑,牡、無聲相近。”
“牡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牡橭(拼音:mǔ gū)指一種榆木的别稱,也稱為“無姑”。該詞源自《周禮·秋官·壺涿氏》,其中記載:“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沉之。”古代學者鄭玄在注解中進一步說明:“橭,讀為‘枯’;枯,榆木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植物名或《周禮》中的禮制細節,可參考《周禮注疏》等古籍。
《牡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牡(mǔ)指的是雄性動物,如公牛;橭(gū)指的是一種樹木,又稱楸樹。因此,《牡橭》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公牛樹”,即楸樹這種植物。
《牡橭》這個詞的部首拆分和筆畫如下:
《牡橭》這個詞是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牡橭」,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漢字《牡橭》的寫法如下:
牡:牜+午,表示公牛。
橭:木+固,表示楸樹。
可以看出,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在形狀和組合上有所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牡橭》的例句:
1. 這片山林裡長滿了牡橭。
2. 他走進牡橭樹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甯靜。
3. 庭院中的橭樹開滿了花,顯得非常美麗。
以下是一些與《牡橭》相關的組詞:
1. 喬木:高大的樹木。
2. 林木:森林中的樹木。
3. 雄牛:成年公牛。
以下是一些《牡橭》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楸樹、固木。
反義詞:牝橭(zhū),指的是母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