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琅琅上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詩文或語言誦讀流暢、順口,也形容文辭通俗易懂,便于口頭傳誦。
出自清代王韬《淞隱漫錄》:“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琅琅上口。”
意為從小喜愛文字,學習唐詩時能熟練誦讀,體現出對語言的掌握能力。
“琅琅上口”既強調誦讀的熟練度,也體現文辭的通俗性,常用于文學、語言教學等場景。需注意“琅琅”不可誤寫為“朗朗”(後者僅指聲音響亮)。
「琅琅上口」這個詞使用,形容課文、歌曲、話語等讀起來清脆聲音悅耳,易于記憶。
「琅琅上口」由「石」和「竹」兩個部首構成。
「石」:4畫
「竹」:6畫
「琅琅上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一文中,原文如下:
「朝說甚易,暮說甚難,言之而難者,琅琅然也。」
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以形容讀起來悅耳的文章或歌曲。
「琅琅上口」的繁體字為「瑯瑯上口」。
古時候,「琅琅上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大緻相同。
1. 這首歌的歌詞簡潔明了,琅琅上口。
2. 學校他的演講稿寫得很好,語言琅琅上口。
無琅
琅琅
琅琅滿口
琅琅滿地
曲高和寡
朗朗上口
引人入勝
枯燥無味
難以理解
晦澀難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