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庠校的意思、庠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庠校的解釋

古代學校。 明 李東陽 《送孛士常》詩:“詩書起庠校,戎馬壯邊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庠校"是中國古代對不同層級教育機構的統稱,由"庠"和"校"兩個具有曆史淵源的字詞組合而成。

一、分字釋義

  1. 庠(xiáng):最早見于夏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地方鄉學",《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後特指西周時期的地方官學。其甲骨文字形由"廣"(屋宇)和"羊"(祭祀用品)構成,體現教育與禮制結合的特征。

  2. 校(xiào):《說文解字》釋為"木囚也",原指刑具,後假借為教育場所。《周禮·夏官》注"校者,教也",漢代演變為軍事訓練與基礎教育并存的機構,《漢書·平帝紀》載"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

二、曆史演變

  1. 西周時期形成"中央辟雍,地方庠序"體系,《禮記·學記》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2. 漢代确立"校"的官方地位,《漢書·儒林傳》有"殷曰庠,周曰校"的記載;
  3. 唐宋時期"庠校"并稱漸成定式,如柳宗元《四門助教廳壁記》"周人置虞庠于四郊,以養國老、教胄子"。

三、功能差異 據《中國教育制度通史》記載:

該詞現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及成語中,如"庠校之教"指代基礎教育,"入庠"成為古代考取秀才的代稱。相關研究可參考《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及《辭海》教育分冊。

網絡擴展解釋

“庠校”是古代中國對教育機構的統稱,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庠校”由“庠”和“校”組成,均指古代學校。其中:

二、曆史演變

  1. 朝代差異
    夏稱“校”,殷稱“庠”,周稱“序”,後逐漸統稱為“庠校”()。
  2. 功能特點
    以儒家經典、禮儀道德為核心教學内容,如《孟子》提到“庠者養也,校者教也”()。

三、文化意義

四、文獻例證

《說文解字》記載:“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印證了其曆史淵源()。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教育制度或相關詩詞引用,可進一步查閱《孟子》《說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福具臻百盞邊韓變則避青骢乘鸾女成眠宸聲陳玄雠報傳草除號達眼點金調練雕人叮當響定器蠹俗肥鈍分化瓦解蛤骨哥窯工讀學校挂一漏萬涸堅花說柳說華轍禁持積愆局外人款伏髡頓淩上虐下賃借絡秀路政沒擺撥昵友排闼盤賣髬髵披毛拼鬥七缺全豹诎免攘斥壤土日淺掃鍋刮竈扇隤少嫩疏韻太學體提甕沃酹獻饋小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