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學校。 明 李東陽 《送孛士常》詩:“詩書起庠校,戎馬壯邊疆。”
“庠校”是古代中國對教育機構的統稱,具體含義如下:
“庠校”由“庠”和“校”組成,均指古代學校。其中:
《說文解字》記載:“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印證了其曆史淵源()。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教育制度或相關詩詞引用,可進一步查閱《孟子》《說文解字》等典籍。
"庠校"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的教育機構或學校。
"庠校"由"廣"和"木"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庠(床:11畫)校(木:4畫)。
“庠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庠校的設立為了教育子弟,使其能夠接受基本教育和文化熏陶。
庠校的繁體寫法為「廂校」。
古代漢字寫法中,庠校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具體來說,在古代,“庠”字的上方會标注一個“廣”字,表示教育的意思。而“校”字的寫法則基本相同。
1. 在古代,孩子們都要到庠校裡學習文化知識。
2. 庠校是傳統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之一。
庠宇(指教育機構的建築)、校官(指管理學校事務的官員)。
近義詞:學堂、書院
反義詞:非校、隨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