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讀書人的戶籍。 元 代根據居民的職業分戶籍為民戶、軍戶、儒戶、醫戶等名目。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四折:“這廝接待不周……枷號一月,打退儒戶,永為農夫。”《元典章·聖政一·興學校》:“應係籍儒戶,雜泛差役,依例蠲免。”
(2).指具有此種戶籍的居民。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四折:“俺兩個是儒戶,縣裡揀選來接待新官的。”《元史·禮樂志二》:“籍近畿儒戶三百八十四人為樂工。”
“儒戶”是元代戶籍制度中的特殊分類,主要用于區分讀書人群體,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儒戶指元代按職業劃分的戶籍類型之一,專指讀書人的戶籍。與民戶、軍戶、醫戶等并列,屬于職業戶籍制度的一部分。
曆史背景與特權
元代為管理不同職業群體,将居民戶籍分為多種類别。儒戶的确立可能受到耶律楚材建議的影響,其成員可享受免除雜役、差役的優待(如《元典章》記載“應係籍儒戶,雜泛差役,依例蠲免”)。這一政策與蒙古統治者對宗教及文化從業者的尊重有關。
雙重含義延伸
争議與特殊性
部分記載提到儒戶被歸入宗教派别戶籍,與佛教、道教等并列,但此說法未見于正史,可能反映元代對儒家學說的特殊定位,需結合史料辯證看待。
擴展說明:儒戶制度體現了元代對漢族知識分子的籠絡政策,雖賦予一定特權,但實際社會地位低于前朝。相關研究可參考《元典章》及元代戶籍檔案。
《儒戶》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儒家學派的追隨者或信仰者。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強調人的修養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因此儒家學派的追隨者被稱為儒戶。
《儒戶》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和“人”,讀作“竹”和“人”。它的總筆畫數為17筆。
《儒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文選·劉子政》一書中。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學派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儒家的信仰者被稱為儒戶。
《儒戶》的繁體字為「儒戶」。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是,《儒戶》一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1. 他生活簡樸,真是個儒戶。
2. 這家書店專門銷售儒家經典,吸引了不少儒戶前來閱讀學習。
1. 儒學:指儒家學派的學問,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 儒士:指學習儒家思想的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養。
3. 儒将:指儒家學派的高級學者或經典解讀者。
4. 儒雅:指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具有儒家風範。
近義詞:儒者、儒生、儒家信徒。
反義詞:野人、草莽、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