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牌的意思、未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牌的解釋

《宋史·律曆志三》:“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於 文德殿 門内之東偏,設鼓樓、鐘樓於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牌以告時於晝。”原注:“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牌,原指報時的牙牌,後因以稱未時為未牌,即今十三時至十五時。《水浒傳》第五四回:“至未牌時分,都收四面軍兵還寨。”參見“ 未時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未牌"一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中暫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但可依據漢字構詞法及古代計時制度進行釋義分析。"未"為地支第八位,對應現代時間的13時至15時;"牌"在古代計時體系中常指時段劃分,如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午牌""未牌"用于标記正午至未時的時間段。

該詞在明代文獻《水浒傳》中多次出現,例如"未牌時分"即指未時(下午1-3點)的後半段,約現代14時左右。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亦提及此類時辰劃分方式與官府衙門的辦公時段相關聯。

現代語言應用中,"未牌"作為古漢語遺存詞彙,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典文學領域。具體釋義建議參考中華書局版《古代漢語詞典》時辰制度章節,或通過《中國基本古籍庫》檢索原始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未牌”是中國古代計時術語,專指特定的時間段,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未牌”對應現代時間的13:00至15:00,即傳統十二時辰中的“未時”。這一用法源自古代以牙牌報時的制度。

2.曆史淵源

3.文學例證

古典文學中常見“未牌”描述時間,如《水浒傳》第五十四回提到“至未牌時分,都收四面軍兵還寨”,即指午後未時結束軍事行動。

4.相關術語

“未牌”是古代結合器物(牙牌)與地支(未時)形成的計時概念,反映了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精細化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或《水浒傳》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鄙啬不景氣殘缺不全巢夷朝着谶書倒糞倒了架打青登壇拜将點書遞勝遞負弟媳餌治福喜搆哄勾配光車駿馬橫門皇策壺飡講貢結草銜環錦囊佳句襟制絶走匟幾快速浪翁淚绡立睖鱗甲禮堂流嘤俪影茂齒梅落猛烈内扇女性片言隻字淺俚硗脊凄唳青冊窮鼠齧貍秋曦搉茶柔謙三蝬上坡燒香引了鬼來猞猁食積世擾俗亂四禅定隧戶痰飲騰虎逷聽遠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