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籧筐的意思、籧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籧筐的解釋

用竹編制的養蠶用具。《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 鄭玄 注:“時所以養蠶器也。” 陸德明 釋文:“籧,亦作筥。方曰筐,圓曰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籧筐”是古代農具名稱,指用竹篾編織而成的盛物器具,主要用于谷物、雜糧等農作物的臨時存放或搬運。其形制多為敞口、圓底,兩側有提梁,常見于我國北方農村地區。以下從字源、文獻、用途三方面作具體解析:

一、字源釋義

“籧”字本義為粗竹席,《說文解字》釋作“籧,粗竹席也”,後引申為粗劣竹器的統稱。“筐”字從竹從匡,《說文解字注》稱“匡,飯器,筥也”,段玉裁注:“筐與筥同類,方圓異制。”二者組合成詞,特指以粗糙竹材編制的圓形容器(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文獻例證

北宋《廣韻·魚韻》載:“籧,籧筐,農家貯谷器。”明代《天工開物·乃粒》亦記載:“北方刈禾,以籧筐盛穗,車載歸廪。”清代郝懿行《證俗文·器用》則詳述:“今北地編竹為籧筐,圓而深,用以納禾黍。”(來源:漢典網)

三、用途特征

據《齊民要術》記載,籧筐因材質粗厚、編織稀疏,透氣性強,適用于短期存放未脫粒的谷物,可防黴變。其形制與南方竹籮區别在于:籧筐多采用帶皮竹篾,不刮去表層青皮,故質地更堅韌(來源:國學大師網)。現代方言中,山東、河北部分地區仍保留“籧筐”一詞,指代傳統農用竹器。

網絡擴展解釋

“籧筐”是古代竹編器具,主要用于養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籧筐(拼音:jǔ kuāng)指用竹篾編制的養蠶用具,常見于《禮記·月令》等古籍記載。其中:

二、文獻出處

《禮記·月令》記載:“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鄭玄注:“時所以養蠶器也。” 說明其用途與養蠶相關。

三、形制與功能

  1. 材質:竹篾、葦或荊條編織。
  2. 形制:
    • 方形容器稱“筐”;
    • 圓形容器稱“籧”(或“筥”)。
  3. 用途:盛放桑葉、養蠶或承裝工具。

四、讀音差異說明

部分資料标注拼音為“qú kuāng”,但權威典籍(如《漢典》)明确“籧”讀“jǔ”時特指養蠶用具,可能因方言或曆史音變導緻多音現象。

五、延伸參考

該詞屬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研究或傳統農具考證。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代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可赤變價蹩拉鼻青眼紫布陳不登大雅之堂簿籍澄一從姑大膽包身倒鳳颠鸾搗弄點石術逗露對治惡稔貫盈發英風埃分龍雨榖皮巾鶴岑晦匿活物煎調箋述結鱗敬敏寂若無人僦雇九司空江口淡狂飙樂盲籠絷啰裡末季弄碜兒片劑乾筆遷落橋市漆車喪志騷壇慎舉沈鸷石青十死九活率先搠換貪谀調嘴弄舌同符合契完然危巒毋甯顯彈嫌怕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