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踟蹰 ”。
“踟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chí zhū,主要用于形容徘徊不前、心中猶豫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人在某處徘徊、猶豫不決,表現出“要走不走”的樣子。例如: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跦。”(出自漢樂府《陌上桑》)
這裡描繪了使君因猶豫而駐馬不前的場景。
詞性擴展
異體寫法
“踟跦”也寫作“踟蹰”(chí chú)、“踟躇”(chí chú)或“踯躅”(zhí zhú),均表示類似含義。
例: “搔首踟蹰”(《詩經·邶風·靜女》)。
近義詞對比
文學描寫
常見于古詩文,用于刻畫人物内心的矛盾或行動上的停滞。
例: “踟跦悲前路,艱難愧此身。”(林士模《丁巳立冬作》)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表達,如“面對挑戰,不可踟跦不前”。
“踟跦”是“踟蹰”的異體寫法,需注意其讀音差異(chí zhū vs. chí chú)。其核心意義圍繞“猶豫徘徊”,可通過具體語境區分與近義詞的細微差别。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