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報施的意思、報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報施的解釋

亦作“ 報嗣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 杜預 注:“施,功勞也,有勞則望報過甚。”後以“報施”謂報答;賜予。《史記·伯夷列傳》:“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蠻夷貧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唐 柳宗元 《睢陽廟碑》:“恩加而感,則報施之常道。”《明史·貴州土司傳·貴陽》:“自是每歲貢獻不絶,報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也。”

(2).猶報應。 宋 秦觀 《李固論》:“視國之理亂,則知君臣之賢不肖。以二 漢 論之,報施之道其不殊也如此,然則為君臣者可不戒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章惇報施》:“ 章惇 二弟九孫,皆及第。 王曾 、 富弼 無子,人以為姦臣、賢臣報施之不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書苑折技》:“雖穿鑿疑似之説,然於報施之理,似亦不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報施是漢語中的古語詞,主要含義為“報答、酬謝”,強調對恩惠或善行的回饋。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報答施恩

    指對他人給予的恩惠進行回報。

    古籍例證: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

    此句以“報”與“施”對應,體現“受恩者力竭難報,施恩者仍願繼續給予”的辯證關系。

  2. 因果酬償

    引申為因果循環中的酬謝,含天道公平之意。

    古籍例證:

    《史記·伯夷列傳》:“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此處質疑天道對善人的回報,反映“報施”蘊含的宿命論色彩。


二、詞源與演變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報施”為“報答所受的恩惠”,引《左傳》《史記》例證。

    查看詞條(注:鍊接為《漢語大詞典》官網,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報施”屬文言詞,釋義“回報恩惠”,強調其道德屬性。

    查看詞條(注:鍊接為商務印書館圖書介紹頁)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報”“施”的單字訓诂,為理解複合詞提供字源依據。

    線上閱讀(中華典藏古籍庫)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曆史哲學的學術場景,日常交流中可用“報答”“回報”替代。例如:

文言用法:“知恩圖報,乃報施之義。”

現代轉換:“知恩圖報是基本的回饋原則。”


說明: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文獻來源标注為權威出版社或古籍數據庫入口,讀者可通過正規渠道查閱紙質或授權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報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源與原始意義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其中“施”指功勞或恩惠,杜預注釋為“有勞則望報過甚”。本義指對恩惠的報答或賜予,如《史記·伯夷列傳》中“天之報施善人”即表達對善行的回饋。

  2. 引申為因果報應
    後逐漸演變為“報應”之義,強調善惡行為的因果關聯。例如宋代秦觀在《李固論》中讨論君臣之道時提到“報施之道其不殊”,清代袁枚亦用“章惇報施”的典故說明善惡終有報。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經典文獻中的用例

    • 《後漢書》以“報嗣”代指回饋恩情(“無所報嗣,願主長壽”)。
    • 唐代柳宗元《睢陽廟碑》中“報施之常道”則強調報恩的倫理規範。
  2. 現代語義的關聯
    魯迅在雜文中曾用“報施之理”讨論因果規律,可見其含義從傳統道德延伸至社會現象的反思。

三、總結

“報施”一詞兼具報答恩惠與因果報應的雙重内涵,既用于描述人際間的回饋行為,也用于哲學或倫理層面的規律探讨。其核心圍繞“施”與“報”的互動關系,體現了古代漢語中“恩—報”觀念的深刻文化意蘊。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或通過漢典網獲取更多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镳駕表面張力秉筆太監朝典饬散寵馭棰辱爨龍顔碑簇葉達孝大造電熱杯蝶庵滴酒不沾耳戳芳林園風雲氣割符公局故國何向懷襄徽絃禍世及利驚春競秀金瓯無缺炯燿舉貸刻害劣厥流藹六分攣跪戮社毛臉麪闆谧穩嫩婦女子排駕瓢勺洽穆巧不可階窮破勸世乳窦山祇生稊收事雙崗铄閃算壽遂心應手滕室土地菩薩巍然不動閑敞鞋籃諧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