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報施的意思、報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報施的解釋

亦作“ 報嗣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 杜預 注:“施,功勞也,有勞則望報過甚。”後以“報施”謂報答;賜予。《史記·伯夷列傳》:“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蠻夷貧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唐 柳宗元 《睢陽廟碑》:“恩加而感,則報施之常道。”《明史·貴州土司傳·貴陽》:“自是每歲貢獻不絶,報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也。”

(2).猶報應。 宋 秦觀 《李固論》:“視國之理亂,則知君臣之賢不肖。以二 漢 論之,報施之道其不殊也如此,然則為君臣者可不戒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章惇報施》:“ 章惇 二弟九孫,皆及第。 王曾 、 富弼 無子,人以為姦臣、賢臣報施之不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書苑折技》:“雖穿鑿疑似之説,然於報施之理,似亦不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報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源與原始意義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其中“施”指功勞或恩惠,杜預注釋為“有勞則望報過甚”。本義指對恩惠的報答或賜予,如《史記·伯夷列傳》中“天之報施善人”即表達對善行的回饋。

  2. 引申為因果報應
    後逐漸演變為“報應”之義,強調善惡行為的因果關聯。例如宋代秦觀在《李固論》中讨論君臣之道時提到“報施之道其不殊”,清代袁枚亦用“章惇報施”的典故說明善惡終有報。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經典文獻中的用例

    • 《後漢書》以“報嗣”代指回饋恩情(“無所報嗣,願主長壽”)。
    • 唐代柳宗元《睢陽廟碑》中“報施之常道”則強調報恩的倫理規範。
  2. 現代語義的關聯
    魯迅在雜文中曾用“報施之理”讨論因果規律,可見其含義從傳統道德延伸至社會現象的反思。

三、總結

“報施”一詞兼具報答恩惠與因果報應的雙重内涵,既用于描述人際間的回饋行為,也用于哲學或倫理層面的規律探讨。其核心圍繞“施”與“報”的互動關系,體現了古代漢語中“恩—報”觀念的深刻文化意蘊。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或通過漢典網獲取更多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報施

報施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報和施。

報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7。它的拆分筆畫順序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一橫、一橫、一豎、一捺、一橫、一豎、一點。言表示與語言、言論相關的含義。

施的部首是方,總筆畫數為4。它的拆分筆畫順序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一豎、一橫、一橫、一豎。方表示與方向、方法相關的含義。

報施來源于古代漢字,它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曆史。它的意思是報答、回報,常用于表示償還别人的恩情或付出相應的代價來回報别人的恩德。

在繁體中文中,報施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一緻。

在古時候,報施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異于現代漢字,但它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報施的例句:

1. 對于你的幫助,我永遠難以報施。

2. 他毫不猶豫地報施了那個幫助過他的人。

3. 她以真誠的心願向家人報施了無盡的感謝。

報施的組詞包括報恩、報答、報酬等,它們都有着與報施相似的含義。

與報施近義的詞語有回報、報答,它們都表示以行動或實際行為回應别人的善意或幫助。

相反地,與報施反義的詞語有忘恩負義,它表示忘記了别人的恩情,不履行回報的義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