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柔軟調伏。《景德傳燈錄·摩诃迦葉》:“昔為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2).柔化馴服。 明 唐順之 《重修宜興縣學記》:“是故學校以教士,而養之以禮樂,以柔伏其速成躁進之心。”
“柔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柔軟調伏
指物體或性情經過處理或教化後變得柔順、易于控制。例如金屬鍛造後質地柔軟,或人的心性被馴化()。
柔化馴服
強調通過溫和手段使事物或人順從,常用于教育或修養領域。如禮樂教化能馴服急躁的心态()。
佛教典籍中的用例
《景德傳燈錄·摩诃迦葉》提到“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比喻金屬經錘煉後變得柔韌()。
儒家教育場景
明代唐順之在《重修宜興縣學記》中,主張通過學校教育與禮樂培養,以“柔伏速成躁進之心”()。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釋義,可參考漢典()及相關古籍注解。
《柔伏》(róu fú)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柔》音 ruó,拼音為r-o-u,由木部和月部組成,總計筆畫為9;第二個字《伏》音fú,拼音為f-u,由亻部和服部組成,總計筆畫為6。
《柔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是其中一個卦名。“柔伏則君子無咎,不利有攸往。”這句話意味着柔順謙卑的态度可以帶來良好的結果,而固執和勇敢則可能會導緻不好的後果。
在繁體中,柔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柔伏」。
關于古代漢字的寫法,如今沒有确鑿的證據。然而,我們可以推測古時候柔伏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因為這個詞在文獻中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形态變動的可能性較小。
1. 他的性格柔伏,不會對人發火。
2. 面對挫折,她選擇柔伏適應,而不是抗争。
3. 隻有柔伏對待困境,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組詞:柔軟、柔順、伏貼、伏低、屈伏、屈從。
近義詞:溫順、柔和、婉約。
反義詞:固執、強硬、頑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