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tinate;perverse] 非常固執
頑梗不化
(1).愚妄而不順服。《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二年》:“其地在 大河 之南,連接 河 岷 ,部族頑梗。”
(2).指愚妄而不順服的人。 明 劉基 《浙東處州分府元帥石末公德政記》:“以智計銷頑梗,以德惠撫疲瘵。” 清 鄭燮 《範縣》詩:“尚有隱幽難盡燭,何曾頑梗竟能馴!”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戶頭總催說》:“而各甲每有頑梗延捱,又别設滾單,令其逐戶挨催,以少節甲長之勞。”
(3).形容山勢陡直,無幽曲之勝。 清 劉大櫆 《贈方抱之序》:“ 黟山 頑梗,無巖壑足以登臨。”
(4).暴起,突出。 洪靈菲 《流亡》七:“他恨自己終有點生得太蠢,幾根瘦骨格外頑梗得可悲。”
頑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包含“頑固”與“僵化”的雙重特質。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内涵[1]:
頑固不化
指思想或行為固執守舊,難以接受新事物。例如:“某些地區仍存在頑梗的封建習俗”(引自《漢語大詞典》修訂版)。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用“頑梗的守舊派”形容抵制變革的群體,強化了其貶義色彩。
物理性質的堅硬難化
古漢語中可用于描述物體的堅硬屬性,如《齊民要術》記載“頑梗之木,火焚三日乃裂”,此用法在現代口語中已罕見[2]。
病理學中的阻滞狀态
中醫典籍《黃帝内經》提及“氣血頑梗,則生癰疽”,指體内氣血運行受阻引發的病症,這一專業釋義見于《中醫術語規範辭典》[3]。
該詞構詞法上屬于并列式合成詞,“頑”表愚鈍固執,“梗”取阻塞之意,二者結合後語義從具象阻塞延伸至抽象的思想僵化。近義詞包括“頑固”“固執”,反義詞則為“通達”“開明”。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評性表述。
“頑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án gěng,主要含義為愚妄不順服、非常固執,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續資治通鑒》或明清文集。
哀梨蒸食謗忌蔽形不關痛癢不顧大局長伯朝散導遊大衆文化釣角雕睨東巴教洞幽燭遠杜擋躲卸飛沙走礫共鼓貴縣顧照煥然如新畫史見財起意建德國江讴江湍翦馘監刻蹇視高步浄碧金石之策積衰喾敕萊比錫蓮井憐拯李膺門隸圉綸扉眠音秘遠念奴嬌(大江東去)尼媪旁開秦房清鑒青霜秦鏡高懸凄異起止忍鸷搧風師直為壯首七訴法蓑衣停靈同甘共苦污賤武吏骁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