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賢的意思、傳賢的詳細解釋
傳賢的解釋
謂将帝王之位傳給賢能的人。古史傳說 夏禹 以前帝王都是舉賢以自代。儒家以傳賢與傳子為統治者傳移王位的兩種方式。《孟子·萬章上》:“人有言至於 禹 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 ﹞又引 韓氏 《易傳》言:‘ 五帝 官天下, 三王 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專業解析
"傳賢"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将權力、職位或事業傳授給有才德、賢能的人,而非局限于血緣親屬。這一概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選賢任能的推崇和對公共利益的重視。
一、字義解析
- 傳(傳):
- 本義為傳遞、傳授、繼承。《說文解字》釋為“遽也”,引申為傳遞信息、傳授知識、傳承事業或地位。
- 在“傳賢”中,“傳”特指将重要的領導權、管理權或某種事業托付給他人。
- 賢(賢):
- 本義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說文解字》釋為“多才也”,引申為才德出衆、賢明。
- 在“傳賢”中,“賢”指品德高尚、能力超群,足以擔當重任的人選。
- 合義:
- “傳賢”即“傳位于賢者”或“傳事業于賢者”,強調在選擇繼承人時,以德行和才能為标準,而非血緣關系或私人情感。
二、曆史文化背景與典故
“傳賢”最著名的典故源于中國古代的禅讓制:
- 堯舜禅讓:據《尚書·堯典》、《孟子·萬章上》等古籍記載,上古聖王堯年老時,沒有将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經過長期考察,發現舜(姚重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治理地方有方,品德與能力出衆,于是将帝位禅讓給了舜。同樣,舜也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商均,而是傳給了治水有功、賢能的大禹。這種“選賢與能”的繼承方式,被儒家奉為政治理想的典範,稱為“傳賢”。
- 與“傳子”相對:“傳賢”常與“傳子”(即世襲制,将權力或地位傳給自己的子孫)相對比。儒家思想中,雖然承認“家天下”的現實(如夏啟以後),但始終将“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傳賢”視為更崇高的政治理想。
三、現代意義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傳賢”一詞的使用場景有所擴展:
- 企業管理與組織傳承:指企業創始人或領導者選擇有德才的接班人(不一定是親屬)來繼承和發展事業,确保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 知識技藝傳承:指師傅将技藝、學問傳授給品德好、悟性高的徒弟,強調“德才兼備”是繼承衣缽的關鍵。
- 廣義的選人用人:泛指在任何組織或崗位上,選拔和任用德才兼備的人才。
四、總結
“傳賢”的核心内涵是以德才為标準選拔和托付。它源于中國上古的禅讓理想,體現了對公共利益高于私利、才能德行高于血緣的價值觀追求。這一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思想、用人制度和文化傳統,至今仍在企業管理、技藝傳承和人才選拔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主要參考來源:
- 字義解析基礎:《說文解字》(許慎著)。
- 曆史文化典故:《尚書·堯典》、《孟子·萬章上》。
- 儒家政治理想闡述:《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 現代漢語釋義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網絡擴展解釋
“傳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将帝王之位傳給賢能的人,而非傳給自己的子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傳賢”由“傳”(傳遞、傳承)和“賢”(賢能之人)組成,字面意為“将權力或地位傳給有德才的人”。這一概念與“傳子”(傳給子嗣)相對,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關于權力繼承的兩種方式。
2. 曆史背景
- 起源:根據古史傳說,夏禹之前的帝王(如堯、舜)實行“傳賢”,通過禅讓制選擇繼承人。例如,堯禅讓給舜,舜禅讓給禹。
- 轉變:夏禹之後,中國進入“家天下”時代,權力開始以“傳子”為主,即世襲制。《孟子·萬章上》提到“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反映了這一變化。
3. 儒家觀點
儒家将“傳賢”與“傳子”視為兩種政治理想:
- 傳賢:強調以德才為标準,主張“官天下”(權力屬于公衆),如《漢書》引《易傳》稱“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 傳子:以血緣為紐帶,維護家族統治,但可能因繼承人能力不足導緻衰落。
4.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制度,尤其是禅讓制。
-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選拔賢能”的管理理念。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引用或延伸解讀,可參考《孟子》《漢書》等典籍,或查閱相關搜索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弄拔山軍碑版毖勞擦抹長往承辦乘車入鼠穴愁腸畜長垂體楮雞楚幕淳風賜邑鼎足而立二别發廊覆理負繩浮喧高蹶關戾歸首鍋煙呵道荷筩環洲甲第連天腱鞘金獒井收迥非可欺蠡測管窺論不定彌天子儜弱嫔息批郄導窾欽尊戎行上場勝訴深烈設齋世程世祿侍姝食雁霜蟾水禽逃路挑動推讓妄予挽任我師禽小熊貓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