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賢的意思、傳賢的詳細解釋
傳賢的解釋
謂将帝王之位傳給賢能的人。古史傳說 夏禹 以前帝王都是舉賢以自代。儒家以傳賢與傳子為統治者傳移王位的兩種方式。《孟子·萬章上》:“人有言至於 禹 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 ﹞又引 韓氏 《易傳》言:‘ 五帝 官天下, 三王 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網絡擴展解釋
“傳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将帝王之位傳給賢能的人,而非傳給自己的子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傳賢”由“傳”(傳遞、傳承)和“賢”(賢能之人)組成,字面意為“将權力或地位傳給有德才的人”。這一概念與“傳子”(傳給子嗣)相對,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關于權力繼承的兩種方式。
2. 曆史背景
- 起源:根據古史傳說,夏禹之前的帝王(如堯、舜)實行“傳賢”,通過禅讓制選擇繼承人。例如,堯禅讓給舜,舜禅讓給禹。
- 轉變:夏禹之後,中國進入“家天下”時代,權力開始以“傳子”為主,即世襲制。《孟子·萬章上》提到“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反映了這一變化。
3. 儒家觀點
儒家将“傳賢”與“傳子”視為兩種政治理想:
- 傳賢:強調以德才為标準,主張“官天下”(權力屬于公衆),如《漢書》引《易傳》稱“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 傳子:以血緣為紐帶,維護家族統治,但可能因繼承人能力不足導緻衰落。
4.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制度,尤其是禅讓制。
-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選拔賢能”的管理理念。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引用或延伸解讀,可參考《孟子》《漢書》等典籍,或查閱相關搜索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賢(chuán xián)一詞的意思是傳遞或傳承智慧和才能,特指将知識技能或優秀品質傳播給後代或他人。以下是關于傳賢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傳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傳」(chuán)和「賢」(xián)。「傳」的部首是「才」,「賢」的部首是「貝」。傳賢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傳賢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觀念之一。它強調通過教育和傳承将優秀的知識和品質傳給後代,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繁體:傳賢的繁體字是「傳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傳賢的「傳」字采用繁體寫法,即「傳」;而「賢」字在古代與現代的寫法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他緻力于傳賢,教育後代明禮誠信的重要性。
組詞:傳播、傳承、賢德、才賢、千百甄賢。
近義詞:傳道、傳授、傳才、才德兼備。
反義詞:斷絕、絕世、無才無賢。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