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柔软调伏。《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2).柔化驯服。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是故学校以教士,而养之以礼乐,以柔伏其速成躁进之心。”
“柔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柔软调伏
指物体或性情经过处理或教化后变得柔顺、易于控制。例如金属锻造后质地柔软,或人的心性被驯化()。
柔化驯服
强调通过温和手段使事物或人顺从,常用于教育或修养领域。如礼乐教化能驯服急躁的心态()。
佛教典籍中的用例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提到“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比喻金属经锤炼后变得柔韧()。
儒家教育场景
明代唐顺之在《重修宜兴县学记》中,主张通过学校教育与礼乐培养,以“柔伏速成躁进之心”()。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释义,可参考汉典()及相关古籍注解。
《柔伏》(róu fú)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第一个字《柔》音 ruó,拼音为r-o-u,由木部和月部组成,总计笔画为9;第二个字《伏》音fú,拼音为f-u,由亻部和服部组成,总计笔画为6。
《柔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是其中一个卦名。“柔伏则君子无咎,不利有攸往。”这句话意味着柔顺谦卑的态度可以带来良好的结果,而固执和勇敢则可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在繁体中,柔伏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柔伏」。
关于古代汉字的写法,如今没有确凿的证据。然而,我们可以推测古时候柔伏的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因为这个词在文献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形态变动的可能性较小。
1. 他的性格柔伏,不会对人发火。
2. 面对挫折,她选择柔伏适应,而不是抗争。
3. 只有柔伏对待困境,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组词:柔软、柔顺、伏贴、伏低、屈伏、屈从。
近义词:温顺、柔和、婉约。
反义词:固执、强硬、顽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