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品的意思、官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品的解釋

(1).官職的品第等級。 三國 魏 開始将官職分為九品; 北魏 以後,品又分正、從。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 源 官品應黃紙,臣輒奉白簡以聞。”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單于都護府》:“ 唐高宗 麟德 元年正月,改交雲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官品同大都督府。”《三國演義》第十回:“ 李 ( 李傕 )、 郭 ( 郭汜 )、 張 ( 張濟 )、 樊 ( 樊稠 )四人各自寫職銜獻上,勒要如此官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太守》:“太守問功名胡底?女推之曰:‘八字入格,自是二品貴人,所可惜者,官品高而人品低,人爵進而天爵退耳。’”

(2).指生物。 嚴複 譯《天演論·能實》按語:“而晚近生學家,謂有生者如人禽蟲魚草木之屬,為有官之物,是名官品。而金石水土無官曰非官品。” 魯迅 《墳·人之曆史》:“蓋古之哲士宗徒,無不目人為靈長,超邁群生,故縱疑官品起原,亦彷徨於神話之歧途,詮釋率神閟而不可思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品”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解釋需從曆史制度與道德評價兩個維度展開。

  1. 古代官員等級制度

    “官品”指中國古代官員的等級劃分體系,始見于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後發展為隋唐至明清的“九品十八級”制度。官員根據品級享受不同待遇,例如俸祿、服飾、儀仗等均有嚴格規定。《晉書·職官志》記載“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為差”,《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官員的等級”。

  2. 官員的品行标準

    “官品”亦包含對官吏道德品質的要求。儒家經典強調“為官以德”,如《論語·子路》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提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曆代選拔官員時,“清廉”“公正”“忠勤”等品質均被納入考核标準。

  3. 詞源與語義演變

    “官”字本義為官府,“品”原指事物的類别,後引申為等級與品評。漢代《說文解字》釋“品”為“衆庶也”,至《玉篇》發展為“品格也”。兩字組合後,“官品”一詞在南北朝文獻中已高頻出現,既指制度層級,也含道德評判,體現古代“職級”與“德行”并重的官僚文化。

網絡擴展解釋

“官品”一詞在中國古代官制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官品指官員的職位等級體系,從三國時期曹魏開始将官職分為“九品”,作為劃分官僚階級的标準。北魏以後,每個品級又細分為“正”和“從”兩類(如正一品、從一品),進一步細化等級。

  2. 曆史演變

    • 起源:三國魏創立九品中正制,按才能和家世評定官員等級,共分九品。
    • 完善:北魏将每品分為正、從兩級,形成“九品十八級”體系,成為隋唐至明清官制的基礎。
    • 實例:南朝梁沈約的《奏彈王源》提到“官品應黃紙”,唐代單于都護府官品等同大都督府,均體現不同時期的官品應用。
  3. 其他含義
    在生物學領域,“官品”曾用于指代有生命的有機體(如動植物),與非生命的“非官品”(如金石水土)相對。這一用法源于嚴複翻譯的《天演論》按語,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4. 社會意義
    官品不僅代表職位高低,還象征社會地位和權力。例如《三國演義》中李傕等人争奪官品,反映了官僚體系對個人身份的影響。

示例用法:
“官品源于人品,政績來自政德。”(現代引用,強調官員品德的關聯性)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制度變遷,可參考《近事會元》《天演論》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害辯告碧螺不龜手不宣而戰不足言草率收兵嶒嶝城寺城陬敕葬蠢氣大車打火刀待哺旦過寮擔水向河裡賣導送道語登陟電揮丢眉丢眼東隅堵車返舌負立負曲附贅懸疣鋼化玻璃隔轍雨公父訓恭賀新禧鼓響何為黃金心字回帖貨色壺瓶檢勑金融冷澁離懷鎂光磨刀雨女方平槽請隧情通清細盛衰榮辱沈累誓旅視下如傷水虎屬郡踏槐讨面皮同内委賮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