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骨魚的意思、黃骨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骨魚的解釋

黃鲴魚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黃鯝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骨魚是漢語中對鲇形目鮠科黃颡魚屬魚類的俗稱,學名為Pelteobagrus fulvidraco。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及生物學資料,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學名與分類地位 黃骨魚在生物分類學中屬于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鲇形目、鮠科,拉丁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由法國魚類學家Achille Valenciennes于1840年首次記錄。該物種被收錄于《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

二、形态特征 體型呈長條形,體長約15-25厘米。體表無鱗,背部呈橄榄綠色,腹部為淺黃色,頭部具四對須。背鳍及胸鳍各有一硬刺,基部含毒腺。《中國淡水魚類志》記載其第二背鳍條式為D.II,6-7,臀鳍條式A.19-22。

三、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閩江等流域,屬底栖雜食性魚類。《中國内陸水域漁業資源》顯示其栖息水溫範圍為0-38℃,偏好沙泥質水體,晝伏夜出,冬季集群越冬。

四、文化意義 在飲食文化中,明代《食物本草》記載"黃颡魚甘平無毒,主益脾胃"。現代《中華飲食文化大觀》将其列為長江中下遊特色食材,肉質細嫩少刺,適宜炖湯或紅燒。

網絡擴展解釋

黃骨魚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類,以下從學名分類、形态特征、分布範圍、生活習性及文化認知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學名與分類

黃骨魚學名為黃颡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于鲇形目鲿科黃颡魚屬。在不同地區有多個俗名,如黃辣丁、昂刺魚、黃角丁、黃丫頭等。

二、形态特征

  1. 體型特征:體長粗壯,腹面平,頭大扁平,吻部圓鈍,口裂大,背鳍具骨質硬刺,體表無鱗且覆蓋黏液。
  2. 體色:背部黑褐色,腹部淺黃色,體側有兩條黃色縱帶。

三、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珠江、黃河等流域,也見于黑龍江、松花江及老撾、越南、朝鮮等亞洲東部地區。

四、生活習性

  1. 底栖性:白天潛伏水底或石縫,夜間活動覓食,冬季聚集深水區避寒。
  2. 雜食性:幼魚以浮遊動物為主,成魚捕食昆蟲、小魚蝦,兼食植物碎屑。
  3. 適溫性:生存水溫1~38℃,最適生長溫度22~28℃。

五、營養與文化認知

  1. 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鈣、磷等,有助于健腦益智、促進骨骼生長。
  2. 常見誤解:因體表黏液腥味重、栖息底層水域,常被誤認為“不幹淨”,實為高營養淡水魚。

參考資料

若需更詳細分類或分布數據,可查看、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騃滞波厮不極部試不言而谕懲毖乘電誠潔翅翼沖襟棰搒賜履登幽州台歌地秤定科獨茅奪官鳳皇兒風簡風幃幹熯鳏寡孤茕行鉢寒熱橫困橫針豎線核批回鹘毀形滅性階下囚倔佹具足虧欠連枝草流照龍窠龍跳虎伏淪鋪麻子腼懷娩澤耐辱囊囊咄咄弄頰平沈評薪掊鬥折衡怯悔青蓠青蓮偈瓊島齊氣睿相生死不渝十二牧濕虀虀屯雷霧渤污穢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