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世中的百姓。 漢 賈誼 《過秦論》:“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 漢 袁康 《越絕書·越絕篇叙外傳記》:“空社易為福,危民易為德。”
“危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解釋,以下為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亂世中的百姓,強調百姓在動蕩社會環境下的生存狀态。其中“危”表示危險、不安定,“民”指普通民衆。該詞多用于描述因社會動蕩、政治腐敗等因素而陷入困境的群體。
延伸理解
部分文獻提到,“危民”可能隱含着“易與為非”的特點,即處于危難中的百姓更容易因生存壓力而做出反抗或違背道德的行為(如賈誼《過秦論》中的“危民易與為非”)。
文獻來源
主要出自漢代典籍,如賈誼《過秦論》和袁康《越絕書》。例如《過秦論》中“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一句,對比了安定與危難時期民衆的不同行為模式。
應用範圍
常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描述亂世百姓的處境,或借古喻今探讨社會治理問題。例如:“若為官無德,居高位嫉賢妒能,則國危民憂”。
常見誤解
需注意“危民”并非指“危害民衆的人或事物”(如的解釋),而是指“身處危難的民衆”。權威典籍均支持後者含義。
現代啟示
該詞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對民生與治亂關系的洞察,強調安定環境對民衆行為的影響,對當代社會治理仍有借鑒意義。
危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危”和“民”兩個字組成。
“危”字屬于上半部分字形,拆分為立部和蔔部,總共有6畫;“民”字屬于下半部分字形,拆分為亻部和心部,總共有5畫。
“危民”一詞在《莊子·内篇·人間》中可見,意為陷害人民、危害百姓。形容統治者不顧民衆利益,将其置于危險之中。
“危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代寫法與現代相似,除了字形略有差異外,整體結構基本一緻。
1. 暴政危民,造成社會動蕩。
2. 統治者應該盡心保護百姓,而不是危民于不顧。
危害、危險、百姓、社會動蕩、統治者
危害、傷害、損害、危險
保護、關愛、庇護、安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