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博古。 清 徐世溥 《與錢牧齋先生書》:“不知 虞山 ,由於無淹古之學,無貫古之識,且無希古之心。”
“貫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貫穿古今
指事物或思想具有跨越時代的傳承性和持久影響力,強調對曆史智慧的延續。例如:“貫古的學術思想常被用于形容經典文化的生命力。”
通曉古代(博古)
清代文獻中多指“博古”,即對古代學問有深厚了解。如徐世溥在書信中批評某人“無貫古之識”,即缺乏對古代知識的掌握。
需注意語境差異:現代使用中更傾向“貫穿古今”的廣義解釋,而古籍中多指“博古”。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代徐世溥《與錢牧齋先生書》等文獻。
《貫古》是一個成語,意指能夠理解古人的意思,能夠通達古人的智慧。它表示人們對古人學識和智慧的崇敬和贊賞。
《貫古》的拆分部首為貝旁,它是屬于中文的部首之一。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貫古》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貫古》一詞主要源自于《史記·留侯列傳》中的原文:“《語》曰:‘貫古樂上,樂久久。”此處的“貫古”意為理解古人的智慧,能夠持久地把這種智慧發揚光大。
《貫古》的繁體字為「貫古」。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貫古》的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隨着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如今的寫法已經更加統一。
以下是幾個使用《貫古》的例句:
1. 他是一位博學的學者,貫古能通,對古代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2.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融入了對古人智慧的理解,真可謂貫古之才。
與《貫古》相關的組詞有:
1. 貫通:表示能夠通達和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形容知識廣博;
2. 貫徹:表示堅持不懈地執行和實施,不斷推動;
3. 古代:表示過去的時代或時期,尤指封建社會的曆史階段。
近義詞:通古、通古達變、通達古人。
反義詞:閉塞、不通、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