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柔克的意思、柔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柔克的解释

见“ 柔克 ”。


亦作“ 柔剋 ”。1.谓和柔而能成事。《书·洪范》:“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 传:“和柔能治。”《汉书·叙传下》:“ 孝元 翼翼,高明柔克。” 颜师古 注:“谓人虽有高明之度,而当执柔,乃能成德也。”《后汉书·郑兴传》:“今陛下高明而羣臣惶促,宜留思柔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 李贤 注:“剋,能也。柔剋谓和柔而能立事也。” 明 归有光 《送张子忠之任南昌序》:“为沉潜之刚克,为高明之柔克,惟其道之所至,不能预期也。”

(2).谓柔忍克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八世兄高明有馀,沉潜不足,只要稍微柔克一下,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柔克”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词语,常作为“柔能克刚”的简写,意指柔软、温力量能够战胜刚强、强硬的事物。这一概念体现了道家思想中以弱胜强、以柔制刚的智慧,强调在冲突或竞争中,通过谦和、灵活的方式达到目的,而非直接对抗。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出处及现代应用。

一、词语定义与核心含义

在汉语词典中,“柔克”并非独立词条,而是由“柔”和“克”组合而成的短语。“柔”指柔软、温和、顺从,常与“刚”相对;“克”意为战胜、克服。因此,“柔克”整体表达“以柔克刚”的内涵,即通过非暴力、包容的策略来化解矛盾或取得胜利。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柔”被定义为“温和而不强硬”,“克”则指“制胜或驾驭”,两者结合强调一种辩证的处世哲学。

二、出处与历史背景

“柔克”的根源可追溯至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第36章明确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被视为“柔能克刚”的经典表述。道家认为,水虽柔弱,却能穿透岩石,寓意持久、温力量最终能战胜强硬。这一概念在儒家和兵家思想中也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强调“以柔克刚”作为战略智慧,避免正面冲突。参考来源:老子《道德经》。

三、详细解释与用法分析

从语义学角度,“柔克”包含三层含义:

  1. 哲学层面:代表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例如,在人际冲突中,用宽容化解对立,而非硬碰硬。
  2. 策略层面:应用于军事或商业,指通过迂回、耐心的方式取胜,如谈判中以柔克刚地争取利益。
  3. 现代引申:在日常汉语中,“柔克”常用于形容性格或行为,如“他处事柔克,总能化解危机”,强调适应性和智慧。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四、权威参考与延伸

为提升解释的权威性,参考了经典文献和权威词典:

“柔克”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文化智慧,提醒人们在刚性世界中寻求柔性解决方案。

网络扩展解释

“柔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和柔成事
    指以温和、柔策略处理事务并取得成功,强调外柔内刚的智慧。该含义源于《尚书·洪范》中的“三德”之说(正直、刚克、柔克),其中“柔克”被解释为“和柔能治”。例如《汉书》提到“高明柔克”,即高明之人通过柔和方式成就德业。

  2. 柔忍克制
    指以隐忍、克制的方式应对矛盾或挑战,体现为性格或处事上的隐忍。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曾用此意,建议他人“稍微柔克一下”以平衡性格。


二、用法与示例


三、延伸思考

“柔克”与“刚克”相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思想的体现,常用于描述政治、处世或性格修养的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尚书·洪范》或《汉书》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按籍边朔边心参宥诚使道德科学蹈刃磴路琱履牍背对股尔汝歌梵神肺叶冯隆诡计多端虾蟆泉皓日黄童潢污欢适隳心湖学降止艰鲜九泽举直错枉跨历矿泉水连泗纸詅痴令王柳州轮轭吕安题凤滤水罗梅英明琼抹阶南珠凝炼泥沙俱下畔逆清能缺乏曲跼蓐母茹素伤惜沈吟舍身求法世济提供铜符通试围剿偎拥无精嗒彩无序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