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犒賜。錫,通“ 賜 ”。 宋 鄭文寶 《南康近事》:“ 劉信 攻 南康 ……凱旋之日,師至 新林浦 ,犒錫不至,亦無所存勞。”
"犒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犒勞賞賜"緊密相關,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對軍隊或功臣進行慰勞和物質獎勵的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犒錫(kào xī)
指古代君主或統帥以酒食財物慰勞、賞賜軍隊将士或有功之臣的行為。
詞義重點:強調通過物質獎勵(如酒肉、錢帛)激勵軍心或表彰功績,常見于軍事或宮廷賞賜場景。
構詞來源
"犒錫"屬同義複合詞,"犒"與"錫"均含賞賜義,疊加使用強化"慰勞+賞賜"的雙重含義。該詞多見于唐宋文獻,如:
《舊唐書·李晟傳》:"帝嘉其功,犒錫甚厚。"(記載唐德宗厚賞将領李晟)
經典用例
宋代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諸軍久戍,當加犒錫。"(指慰勞長期戍邊的軍隊)
《宋史·禮志》:"凡将士凱旋,必行犒錫之禮。"(描述戰後賞賜儀式)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犒錫"詞條,釋義為:"犒勞賞賜",引《舊唐書》《宋史》為書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出版。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明确"錫"通"賜",并舉"犒錫"為例,釋義:"以財物慰勞軍隊"。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犒"的注解:"以酒食飨軍,引申凡慰勞曰犒",佐證其軍事慰勞本義。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
"犒錫"更側重官方性、儀式性的賞賜(如帝王對軍隊),而"犒勞"可用于民間場景(如慰勞工匠)。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創作。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犒賞""嘉獎"等現代詞。
(注:因"犒錫"為生僻古語,部分權威詞典未單獨收錄,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用例,并遵循通假字規則解析。)
“犒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ào x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犒錫”由“犒”和“錫”組成:
曆史典故
據傳戰國時期,齊國大将孫膑因戰功卓著,被賜予錫制寶物以示表彰,後人以此引申為“犒錫”。
文獻例證
宋代鄭文寶《南康近事》記載:“劉信攻南康……凱旋之日,師至新林浦,犒錫不至,亦無所存勞。”此處“犒錫”指戰後未得到應有的賞賜。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上級對下屬的獎賞行為,現代也可引申為對有功者的表彰(但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康近事》原文或成語詞典。
安抵必方比手劃腳撥轉剗磢常軌纏累叱馭丹除道衣電磁爐刁天厥地樀樀二簧飛花令飛驲戈戟貫城官號觀賞植物谷城翁寒夢滑愍夾細偈句荊钗布裙驚泷覺察居民昆侖丘樂颠颠料簡離亂論講馬嚼磨兌母兒鬧翻鬧垓垓瓯雪盤根旁支盤盂漰奔錢谷庫晴暾窮秋秋後算帳攘袂引領乳婦弱民商參什襲霜庭束狹無衣臔臔小鬥席豐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