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副貢的意思、副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副貢的解釋

清 代科舉取士,在鄉試中備取的列入副榜,得入太學肄業,稱為副貢。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劉書樵晉遊詩選》:“ 劉書樵 汲 , 上海 才士,工詩文, 嘉慶 戊辰舉副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副貢是中國明清科舉制度中一種特定的生員資格和身份稱謂,屬于地方向中央國子監選送生員(貢生)類别中的一種。其詳細釋義如下:


副貢的定義與性質

副貢,全稱“副榜貢生”,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鄉試(省級考試)錄取正榜舉人之外,另設副榜錄取的優異者。他們雖未中舉,但因其成績突出,被作為貢生選送入國子監深造,故稱“副貢”。其地位低于舉人,但高于其他類型的貢生(如歲貢、恩貢等),是科舉制度中一種重要的後備人才選拔機制。


曆史背景與選拔方式

  1. 制度起源

    副貢制度始于明代,清代沿襲。鄉試放榜時,除正錄取名額外,另取若幹名列入副榜。副榜生員無需經過歲貢的逐級選拔,可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故稱“副貢”。

    來源參考:《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選拔标準與流程

    副貢需通過嚴格的鄉試考核,成績僅次于正榜舉人。每省鄉試副榜名額有限(通常為5-20人),入選者需經學政審核後報送禮部,最終進入國子監肄業。

    來源參考:《明史·選舉志》《清史稿·選舉志》。


副貢的地位與出路


副貢與其他貢生的區别

貢生類型 選拔方式 地位比較
副貢 鄉試副榜錄取 僅次于舉人
歲貢 府州縣學按資曆逐年推薦 低于副貢
恩貢 遇國家慶典特賜名額 與歲貢相當
拔貢 各省學政選拔優秀生員 與副貢并列,選拔更嚴

來源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術引用與權威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副貢:明清科舉制度中,鄉試副榜錄取者入國子監肄業,稱為副貢生。

例證:《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父親是個武兩榜,同恩賜進士出身,做過一任知府,是個副貢。”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史料及工具書,系統闡釋了“副貢”的定義、制度沿革與社會功能,供讀者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副貢”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指鄉試中未被正式錄取但成績優異者獲得的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來源
    副貢全稱“副榜貢生”,屬于清代五種貢生類型之一(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在鄉試中,考生若成績未達正榜錄取線但排名靠前,可被列入副榜,獲得進入國子監讀書的資格。

  2. 選拔特點

    • 副貢無需額外考試,直接由鄉試副榜授予,但後續仍需參加鄉試,不能直接參與會試。
    • 每屆鄉試副榜名額有限,通常各省按比例分配,例如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
  3. 地位與作用
    副貢雖低于舉人,但高于普通生員(秀才)。其核心價值在于獲得國子監入學資格,為後續科舉或入仕提供跳闆。不過,副貢在官職晉升和科舉特權上弱于正榜舉人。

  4. 曆史示例
    如《清史稿》記載,王萱齡于道光元年考取副貢,後通過“孝廉方正”科入仕,任地方教谕。

副貢是科舉制度中“備取生”的體現,反映了古代人才選拔的補充機制。其存在既是對優秀落榜者的激勵,也為國家儲備了更多可用之才。

别人正在浏覽...

礙面子半面不忘筆管筆架不頓誠心徹頭徹尾湁潗癡烏龜蔟蔟帶同丹書鐵券盜環奠竁饤座二辰廢除公共谷驽後賬活閻王假食挾依京囷進行今早屦及劍及客養臨人劉參軍民衆母夫人木坡鬧市攀高枝兒偏侯平澹鉗口結舌七友權焰趨使忍抑容物柔惠殺材山岰生嗔時晷詩禮人家十門詩王堂斷特許銅簧退讬亡弗頑士蓊菶溫宮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