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節的意思、龍虎節的詳細解釋
龍虎節的解釋
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雲:‘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詞語分解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虎節的解釋 . 周 代山國使者出行時所持的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 鄭玄 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
專業解析
龍虎節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符信制度,特指一種镌刻龍紋與虎紋的符節,象征帝王授予的軍事或外交權力,具有極高的權威性與儀式性。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形制與功能
龍虎節由兩部分組成:
- 龍節:刻有龍形圖案,代表天子威儀,多用于邦國朝聘、使臣出使等重大外交場合,象征和平使命(《周禮·地官·掌節》)。
- 虎節:飾以虎紋,象征軍事統帥權,通常由将領持之調兵遣将,如《宋史·輿服志》載:“虎符……以發兵,取其威猛也。”
二者合稱“龍虎節”,是君主授權臣下行使特殊職權的信物,功能類似虎符但等級更高。
二、文化象征
- 權力象征:龍喻天子,虎喻将帥,體現“君命神授”與“兵權合一”的統治邏輯(《禮記·禮器》疏)。
- 陰陽調和:龍屬陽,主天;虎屬陰,主地,暗合天人感應思想(《淮南子·天文訓》)。
- 祥瑞寓意:龍虎自古為瑞獸,如《周易·乾卦》以“雲從龍,風從虎”喻君臣際會,賦予符節神聖性。
三、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牙璋以起軍旅”(《周禮》),漢代始分龍、虎二節。
- 鼎盛:唐代完善符節制度,《唐六典》規定“龍節八,虎節六”,按事權分級授予。
- 衰落:宋元後隨中央集權強化,符節逐漸被印玺取代,但“龍虎”作為權力意象仍存于文學(如文天祥《正氣歌》“為嚴将軍頭,為嵇侍中血……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參考文獻
-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史·輿服志》,中華書局标點本。
-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2014年。
-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出版社,2016年。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現代研究著作需查閱圖書館或學術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龍虎節”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符節制度,主要用于外交或行政使節出行時的身份憑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龍虎節”是龍節與虎節的合稱,分别指代兩種不同形制的符節:
- 龍節:飾有龍形圖案,用于澤國(多水域的地區)。
- 虎節:飾有虎形圖案,用于山國(多山的地區)。
2.曆史與出處
- 起源可追溯至《周禮·地官·掌節》,記載周代根據不同地理環境頒發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平原)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 符節材質為金屬(如銅),鑄造對應動物形象,象征使者的權威與使命。
3.功能與象征
- 身份憑證:使者持節代表國家執行任務,如出使、征稅、巡行等。
- 地理标識:通過符節圖案區分使者來源或任務區域(如山、澤),便于沿途關卡識别。
4.文化引用
- 唐代劉禹錫在《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輓歌》中提及“五驅龍虎節”,反映其作為權力象征的文學意象。
- 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記載唐代符節制度延續周禮傳統。
5.演變與泛化
- 後世“虎節”逐漸泛化為符節的代稱,如宋代王安石詩句“提封虎節嚴”,泛指官員的權柄。
總結來看,“龍虎節”是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結合的産物,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或唐代典章制度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刨頭椑榼鼻笛不置褒貶參加參題臣心如水重演楮練怛怛電阙地喙動中窾要法流防衛過當犯言紛訟絓法浩浩蕩蕩好書夥伴匠化驕惑饑枯景同糾纏舊第絶響穅镫考稽靠天田課讀空首狂愎勑厲療理流氣麋膏密诘目捷内急龐眉鶴發平行作業三酒搔首踟蹰省铨沈謀研慮食案方丈事出有因使心作倖土官圖寫往由旺月微滅僞史污亂遐方絶壤席帆信而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