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雲:‘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龍虎節”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符節制度,主要用于外交或行政使節出行時的身份憑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龍虎節”是龍節與虎節的合稱,分别指代兩種不同形制的符節:
總結來看,“龍虎節”是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結合的産物,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或唐代典章制度文獻。
龍虎節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這個節日源自古代祈禱天災消除、人們迎接豐收的民間風俗,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龍虎節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龍(部首:龍)和虎(部首:虍)。首先來看龍的筆畫組成,它共有16畫,從開始到結束,依次是一橫、一撇、一丨、一橫、一撇、一橫、一撇、一橫、一撇、一橫、一撇、一橫、一撇、一豎、一撇、一豎。而虎的筆畫組成則是9畫,從開始到結束,依次是一橫、一撇、一丨、一橫、一撇、一橫、一橫、一豎、一撇。
龍虎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相信龍和虎都是神靈,具有保護作用。因此,為了祈求龍和虎的保佑,人們舉行了龍虎節活動,希望能夠得到平安和豐收。
龍虎節的繁體字為「龍虎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龍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竜」,筆畫組成為一橫、一豎、一撇、一撇、一橫。而虎的古代寫法為「虍」,筆畫組成為一橫、一豎、一撇。
他們在龍虎節上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龍虎榜、龍虎山、虎嘯龍吟、龍騰虎躍
龍虎節的近義詞包括端午節、端陽節。
龍虎節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