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ry and dishonor] 榮耀和恥辱
榮辱與共
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貨殖列傳序》
(1).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樂天》詩之一:“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 雷 陳 。” 宋 劉炎 《迩言》:“或問 蘇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節,故進退榮辱不足以二其心。”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個黨員熱望為黨貢獻一切的崇高理想裡,就包含着不計個人的榮辱與得失在裡面。”
(2).猶褒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
“榮辱”是漢語中表示光榮與恥辱的複合詞,其内涵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榮”指光榮或榮譽,即社會對個人履行義務後的褒揚,以及由此産生的自我肯定心理;
“辱”指恥辱,即社會對個人未盡義務的貶斥,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否定心理。二者共同構成社會評價體系中的對立兩面。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序》:“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物質基礎與道德觀念的關系。此外,《易經》提到“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說明古人将榮辱視為行為的關鍵導向。
哲學與社會内涵
現代用法
多用于成語(如“榮辱不驚”)、社會規範讨論(如“樹立正确榮辱觀”)及文學表達(如“肝膽相照,榮辱同當”),強調對道德标準的認知與實踐。
可通過權威典籍如《史記》《傳習錄》進一步探究其曆史演變,或結合社會學研究分析當代應用場景。
榮辱是一個中文詞彙,代表着與名譽和恥辱相關的概念。榮指的是光榮、尊貴和褒獎,而辱則表示恥辱、羞愧和責備。
榮辱的部首分别是艹和辶,榮辱的拆分筆畫為10畫。
榮的本義是對草木生長茂盛的稱頌,而辱的本義為迅速離去。隨着時間的推移,榮辱逐漸演化為描述人們的榮譽和恥辱。在社會文化中,榮辱是衡量一個人品德和行為的重要标準。
榮辱的繁體寫法為榮辱。
榮辱的古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繼承了家族的榮辱,時刻銘記着自己的責任。
2. 面對失敗,我們應該能夠保持榮辱不驚的态度。
榮譽、光榮、榮幸、恥辱、羞愧、驕傲等
光榮、尊貴、名譽
卑劣、可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