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榮辱的意思、榮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榮辱的解釋

[glory and dishonor] 榮耀和恥辱

榮辱與共

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貨殖列傳序》

詳細解釋

(1).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樂天》詩之一:“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 雷 陳 。” 宋 劉炎 《迩言》:“或問 蘇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節,故進退榮辱不足以二其心。”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個黨員熱望為黨貢獻一切的崇高理想裡,就包含着不計個人的榮辱與得失在裡面。”

(2).猶褒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榮辱是由反義語素構成的并列式複合詞,指社會對個人或群體行為作出的褒貶評價,包含“榮譽”與恥辱”雙重含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光榮和恥辱”,強調其作為道德評判标準的對立統一性。

從詞源角度分析,“榮”本義指草木繁盛,《說文解字》釋為“桐木也,從木熒省聲”,後引申為顯赫、光彩之義;“辱”原指耕作誤時,《說文解字》稱“恥也,從寸在辰下”,逐漸演變為羞愧、貶損之義。二者組合後形成辯證概念,見于《莊子·逍遙遊》中“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有三類典型用法:

  1. 社會價值觀載體:如“榮辱觀”指代群體道德準則,《漢語大詞典》例證為“明榮辱之分,行仁義之事”。
  2. 人際關系聯結:成語“榮辱與共”體現利益共同體特征,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詞典》注明其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3. 心理狀态描述:宋代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榮辱不驚”境界,被《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列為典範用法。

權威辭書普遍強調該詞的道德張力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其常與“觀”“感”“心”等字搭配,構成社會倫理範疇的核心表達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榮辱”是漢語中表示光榮與恥辱的複合詞,其内涵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榮”指光榮或榮譽,即社會對個人履行義務後的褒揚,以及由此産生的自我肯定心理;
    “辱”指恥辱,即社會對個人未盡義務的貶斥,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否定心理。二者共同構成社會評價體系中的對立兩面。

  2.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序》:“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物質基礎與道德觀念的關系。此外,《易經》提到“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說明古人将榮辱視為行為的關鍵導向。

  3. 哲學與社會内涵

    • 道德準則: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指出榮辱應基于良知,主張“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
    • 集體關聯:常見“榮辱與共”等表述,體現個人與集體的共生關系。
  4. 現代用法
    多用于成語(如“榮辱不驚”)、社會規範讨論(如“樹立正确榮辱觀”)及文學表達(如“肝膽相照,榮辱同當”),強調對道德标準的認知與實踐。

可通過權威典籍如《史記》《傳習錄》進一步探究其曆史演變,或結合社會學研究分析當代應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忽鞍馬勞神百花潭白體半部論語背曲腰彎本懷彪煥避虜財運陳谷子爛芝麻雠害妒意貳轺阜俗圪垛購取橫屋黃陵祠荒閲惠和回絶活寃業間腦謇讷澆奠解額畿封舉止言談牼翟嫏環老物流謙履盈蹈滿馬面牛頭懜懜鳴潄珉佩潘郎聘士鉛紅乾女兒青袍髯斷入刼弱酸施巧手到拈來手将蜀閣説調蜀桐私印踏青條昶亭候外一首亡叛小影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