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灑酒祭奠。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宰相薨,駕幸澆奠。” 元 商挺 《潘妃曲》:“悶酒将來剛剛嚥,欲飲先澆奠,頻祝願。”《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辦了些牲醴酒饌,到墓間澆奠一番,哭了一場。”《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鮑廷璽 ﹞就同 阿三 到他哥哥厝基的所在,擺下牲醴,澆奠了酒,焚起紙錢。”
“澆奠”是一個傳統祭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澆奠”指将酒水灑在地上,用于祭奠死者或敬奉神明,表達哀悼或祈福之意。該詞由“澆”(傾倒液體)和“奠”(祭祀儀式)組成,強調以酒為媒介的祭祀行為。
該詞主要用于古籍、文學作品或傳統儀式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但在涉及傳統文化、民俗研究時仍具重要意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古籍引文及文學用例,完整内容可參考《萍洲可談》《儒林外史》等原始文獻。
《澆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在祭祀或宗教儀式中向神明或祖先敬獻食物、酒水等物品。
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奠(奶冂)」。
「澆奠」的總筆畫數為12。
「澆奠」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澆」是指将液體倒出的動作,「奠」則表示祭祀或宗教儀式中的行為。兩個字結合起來,表示向祭祀對象敬獻食物、酒水等液體。
「澆奠」的繁體字為「澆奠」。
在古代,「澆奠」的寫法并非現在這樣簡化,而是分為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澆奠」、「潐奠」、「灚奠」等。
1. 在祭祀儀式上,人們将美酒佳肴澆奠在神龛前。
2. 他們虔誠地澆奠祭拜,以表達對先祖的尊敬之情。
1. 澆花:給花草澆水的動作。
2. 肆虐澆灌:形容某種較為惡劣的行為或情況強行加諸在某人身上。
祭祀、祭獻、祭拜。
敬請、奉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