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潭北有 唐 代著名詩人 杜甫 的草堂。 唐 杜甫 《狂夫》詩:“ 萬裡橋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 滄浪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一·益州》:“ 杜甫 宅在西郭外,地屬 犀浦縣 ,接 浣花溪 ,地名 百花潭 。” 宋 黃庭堅 《老杜浣花溪圖引》:“ 碧雞坊 西結茅屋, 百花潭 水濯冠纓。” 阿英 《明朝的笑話》二一:“官呼狂生試詩,成績甚壞,乃笑謂之曰:‘姑免問罪,發去 百花潭 上,看守 杜工部 祠堂。’”
百花潭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一處曆史地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理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百花潭最初位于成都西南浣花溪流域,因唐代傳說中任氏女為僧人洗衣時潭水湧現百花而得名()。古時其位置靠近杜甫草堂西南方的龍爪堰,但宋代後因水系變遷逐漸消失,清代學者黃雲鹄重新考證後,将現浣花溪上遊區域命名為百花潭()。
曆史文化關聯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此居住,其詩句“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直接提及此地()。宋代《太平寰宇記》也記載杜甫舊宅位于百花潭附近,與浣花溪相連,成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現代景觀與功能
如今的百花潭公園位于浣花溪南岸,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是免費開放的都市綠洲()。公園内設有攔漂網等設施,兼具生态保護功能,且地鐵可直達,成為本地人休閑的熱門去處。
擴展說明:需注意古百花潭(杜甫草堂附近)與現百花潭公園并非同一位置,前者因曆史變遷消失,後者為清代重新考證命名的區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