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史記·封禅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堕,堕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鬚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以“髯斷”謂皇帝仙逝。 宋 王禹偁 《先帝登遐聖君嗣位追惟恩顧涕泣成章》詩:“ 鼎湖 髯斷去難攀,九五飛龍已禦乾。” 宋 張耒 《哲宗皇帝挽詞》之三:“雲天不可望,髯斷泣遺臣。”
“髯斷”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需結合語境理解:
本義與典故
該詞典出《史記·封禅書》,記載黃帝鑄鼎後乘龍升天,隨行小臣因未能登天而扯斷龍須,百姓抱其斷須與弓痛哭。後世以“髯斷”代指皇帝逝世,如宋代王禹偁詩“鼎湖髯斷去難攀”,張耒挽詞“髯斷泣遺臣”,均用于帝王駕崩的哀悼場景。
引申與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3)将其解釋為“胡須斷裂,形容極度悲傷”,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但缺乏古籍用例佐證。此釋義或為現代誤讀,需謹慎使用。
“髯斷”主流含義源于黃帝升天典故,特指帝王離世,屬書面雅語。若需表達“悲傷至極”,建議優先選用“肝腸寸斷”“泣血捶膺”等通用成語。
《髯斷》(rándu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胡須斷落或斷裂。
《髯斷》的部首是“髟”,共有16個筆畫。
《髯斷》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黃元德傳》中,用以描述胡須被剃去或脫落的情況。
《髯斷》的繁體字為「髯斷」。
在古代,髯斷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其基本形狀和含義幾乎保持不變。
1. 他的髭須被風和胡須膏酥子給吹得“髯斷”,透着血紅的手指給打得也“髯斷”。這時隻有眼珠流轉彎道了,流光疲乏了,一閃一閃了。——《父親》魯迅
2. 風拂過他淩亂的胡須,顫抖的須絲像《髯斷》了的楊柳枝,忽然,仿佛觸動了心弦
1. 髯毛 (ránmáo):指胡須上的毛發。
2. 斷裂 (duànliè):指事物斷開或破碎。
髭須(zīxū)、胡須(húxū)。
整齊(zhěngqí)、完整(wánzhě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