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潄的意思、鳴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潄的解釋

形容山泉飛流鳴濺。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五:“開軒窗其前,以臨水上,水清淺則鳴潄,湍暴則奔駛。”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黟縣山水記》:“ 石山 會諸水在縣東南十裡,連山夾峙,播液發靈,清淺則鳴潄,盈滿則奔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鳴漱"相通,主要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形容水流沖擊或流動時發出的聲響。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水流激蕩之聲

    指水流沖擊岩石、溝壑時發出的清脆聲響,常帶有回蕩、悠揚的意境。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2卷,第987頁。

    古籍例證:

    明代徐霞客《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載:“洞中水聲鳴潄,如環佩相擊。”

    (描述洞穴中水流撞擊石壁的清脆聲,似玉佩碰撞之音。)

  2. 山泉、溪澗的自然聲響

    特指山間溪泉流動時的泠泠之聲,蘊含清幽意境。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341頁。

    古籍例證:

    宋代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鳴潄石泉寒更澈,此中幽意少人知。”

    (以"鳴潄"襯托石泉清冷之态,增強山林靜谧感。)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三、古典文學中的典型用例

  1. 山水遊記

    常見于描繪峽谷、瀑布場景,如清代袁枚《峽江寺飛泉亭記》:

    “水聲鳴潄,與松風鳥語交作,耳為之清。”

    (水聲與自然風物交織,烘托空靈之境。)

  2. 詩詞意象

    多用于表達隱逸情懷或自然之趣,如元代薩都剌《溪行中秋玩月》:

    “鳴潄澗泉穿石過,翠微深處有柴關。”

    (以泉聲穿石襯托山林幽居的遺世獨立之感。)


四、近義辨析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線上閱讀入口(需訂閱)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官方介紹頁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古籍庫鍊接

  4. 《徐霞客遊記》明刻本影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館藏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鳴潄”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形容山泉或水流動态。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該詞由“鳴”(聲音)與“潄”(同“漱”,水流沖刷)組合而成,意為山泉飛流時發出的清脆聲響與水花濺落的動态。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中的溪流或瀑布。

  2. 古籍引證

    • 宋代邵博在《聞見後錄》中寫道:“開軒窗其前,以臨水上,水清淺則鳴潄,湍暴則奔駛”,描述水流因深淺不同而産生的兩種狀态。
    • 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黟縣山水記》中亦用此詞形容山間溪水“清淺則鳴潄,盈滿則奔駛”,突出水流在水量變化下的聲景差異。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山水遊記中,具有較強的情景畫面感,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注意“潄”為“漱”的異體字,部分文獻可能寫作“鳴漱”。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故訓彙纂》等工具書,核實古籍原文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傷神白眼兒補治殘梅持容丑險儲藏初肇蹿奔德高望重耑人帆船運動反迕發指廢業馮遲風光好忿氣浮翮負舋高喻更仆難盡貢會光杆桂科鴻妖後旌活饑荒講樹籍貫軍壁鞠子寬懷大度凜然不可犯流标柳陌花街廬僥馬羊劫麪湯黏膜瓫溢錢蔔栖泊騎驢客請間日宇鬖鬖升望水電部訴辭談空説幻體理外丹韋杜娓娓不倦違意聞聲舷邊弦月小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