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虜的意思、避虜的詳細解釋
避虜的解釋
猶避寇。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六:“初,避虜入 潁陽 ,凡先世奇玩悉棄之,獨負枕以行,虜勢逼,亦棄於山谷中。” 宋 俞文豹 《吹劍續錄》:“ 靖康 初,九祖 秀秀 避虜其中,時大雪新霽,四望林壑,如在玉山璚苑中。”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虜的解釋 虜 (虜) ǔ 俘獲:虜獲。俘虜。(.打仗時捉住敵人;.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俘獲的人。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避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以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避虜”意為“躲避敵寇或外族侵略”,其中“避”指躲避、逃避,“虜”在古代常指北方外族(如匈奴、契丹等),帶有貶義,代指入侵者或敵人()。例如宋代文獻中提到的“避虜入颍陽”即描述為躲避外族侵襲而遷居颍陽的情景()。
-
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如邵博《聞見後錄》和俞文豹《吹劍續錄》中,均用來描述戰亂時期百姓為逃避外族劫掠而遷徙的行為()。例如“避虜其中”指在深山或偏僻處躲避戰亂。
-
近義詞與結構
- 近義詞:避寇、避難。
- 結構分析:“避”為動詞,“虜”為名詞作賓語,整體為動賓短語,強調行動目的()。
使用示例
- 文獻例句
- “靖康初,九祖秀秀避虜其中,時大雪新霁,四望林壑,如在玉山璚苑中。”(《吹劍續錄》)
- “避虜入洞庭……聞道此山真福地,不知何處更離魂。”(詩詞古文網引詩,)。
補充說明
- “虜”的貶義性:古代中原王朝常稱北方遊牧民族為“虜”,帶有軍事對抗色彩,需注意曆史語境中的文化立場()。
- 現代使用:該詞已不常見于現代漢語,多見于研究曆史或古典文學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聞見後錄》《吹劍續錄》等宋代筆記。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虜(bì l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山)和⺼(肉),共有8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中,指的是逃避被敵軍俘虜,躲避戰亂的行為。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避虜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代字書的記載,避虜在魏晉時期的寫法是“辟虜”,意思依然是逃避被敵軍俘虜。而在明清時期,這個詞的寫法變為了現在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避虜的例句:
1. 在戰亂時期,許多人選擇避虜躲避戰火的危險。
2. 他們決定避虜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戰争結束。
3. 避虜時要保持謹慎和機智。
與避虜相關的組詞可以有:避難、避禍、避險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避免危險、逃避困境的意思。
避虜的近義詞是逃避,意思相似,都指的是躲避不愉快的事物或情況。
避虜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詞語可以表示,但與逃避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面對、迎接等,這些詞語則表示積極地面對困難或危險。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若還有其他問題,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