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荣辱的意思、荣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荣辱的解释

[glory and dishonor] 荣耀和耻辱

荣辱与共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详细解释

(1).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乐天》诗之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刘炎 《迩言》:“或问 苏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节,故进退荣辱不足以二其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个党员热望为党贡献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计个人的荣辱与得失在里面。”

(2).犹褒贬。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荣辱是由反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指社会对个人或群体行为作出的褒贬评价,包含“荣誉”与耻辱”双重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光荣和耻辱”,强调其作为道德评判标准的对立统一性。

从词源角度分析,“荣”本义指草木繁盛,《说文解字》释为“桐木也,从木荧省声”,后引申为显赫、光彩之义;“辱”原指耕作误时,《说文解字》称“耻也,从寸在辰下”,逐渐演变为羞愧、贬损之义。二者组合后形成辩证概念,见于《庄子·逍遥游》中“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类典型用法:

  1. 社会价值观载体:如“荣辱观”指代群体道德准则,《汉语大词典》例证为“明荣辱之分,行仁义之事”。
  2. 人际关系联结:成语“荣辱与共”体现利益共同体特征,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注明其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3. 心理状态描述:宋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境界,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为典范用法。

权威辞书普遍强调该词的道德张力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其常与“观”“感”“心”等字搭配,构成社会伦理范畴的核心表达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荣辱”是汉语中表示光荣与耻辱的复合词,其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荣”指光荣或荣誉,即社会对个人履行义务后的褒扬,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肯定心理;
    “辱”指耻辱,即社会对个人未尽义务的贬斥,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否定心理。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对立两面。

  2. 经典出处
    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物质基础与道德观念的关系。此外,《易经》提到“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说明古人将荣辱视为行为的关键导向。

  3. 哲学与社会内涵

    • 道德准则: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指出荣辱应基于良知,主张“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 集体关联:常见“荣辱与共”等表述,体现个人与集体的共生关系。
  4. 现代用法
    多用于成语(如“荣辱不惊”)、社会规范讨论(如“树立正确荣辱观”)及文学表达(如“肝胆相照,荣辱同当”),强调对道德标准的认知与实践。

可通过权威典籍如《史记》《传习录》进一步探究其历史演变,或结合社会学研究分析当代应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拜官百花齐放白马王子摆制长才广度乘驾传香词乖大围答揖动口兜兜短岁方鼎杠台狗吠不惊鼓厉故歇喉鸣画樯昏暝奬眷箭张检字僬僬敬事酒虎诗龙累时两善练祥连州跨郡陵道轮风帽盔儿明要嘛呢轮木栅门闹别扭捻枝槃错破涕为笑秦公子倾诈鹊槎啬啬沙丘神崖史不绝书刷问跳灶王铁线炜煌畏之如虎污秽污手垢面五阵霞错相重仙鼠挟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