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候的意思、亭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候的解釋

亦作“ 亭堠 ”。古代邊境上用以瞭望和監視敵情的崗亭、土堡。《後漢書·南匈奴傳》:“﹝朝廷﹞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 唐 張說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長城,廟堂賴其神将。” 宋 司馬光 《塞上》詩之二:“旌旗遙背水,亭堠遠依山。” 清 曹寅 《馴鹭亭放舟》詩:“隔岸無亭堠,依人隻鷺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亭候"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軍事與邊防含義的複合詞,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基本釋義

    "亭候"指古代設置在邊境或交通要道上,用于瞭望敵情、警戒防守的軍事哨所或堡壘。其功能類似于烽火台或邊防哨卡,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節點。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清代權威文字學著作)指出“亭”有“停留”、“行旅宿食之所”及“邊塞崗亭”之意,“候”本義為“伺望”,引申為偵察敵情的哨兵或崗位。兩字結合即指執行瞭望偵察任務的邊防哨所。

  2. 字義分解與功能

    • 亭:原指供行人停留、休息的簡易建築,後特指邊境用于瞭望、警戒的軍事設施(如“亭障”、“亭燧”)。
    • 候:指負責偵察、守望的士兵(“斥候”),或指其執行任務的崗位。

      因此,“亭候”一詞既指代物理建築(哨所),也隱含其核心功能(瞭望偵察)和值守人員(哨兵)。

      來源參考:《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唐代史學家對正史的權威注釋):“亭候,伺候望敵之所。”明确指出其核心職能是觀察敵情。

  3. 曆史背景與作用

    亭候體系在漢代尤為發達,常與“烽燧”(烽火台)系統配合使用,構成綿延的邊防預警線。它們分布于長城沿線及帝國邊疆,負責監視敵蹤、傳遞警報(通過烽火或驿傳)、為邊防軍提供據點,是維護邊境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來源參考:班固《漢書·匈奴傳》(正史記載)及出土的漢簡(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多次提及“亭候”的設置、人員配置及職責,印證了其在漢代邊防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4. 引申與象征意義

    因其位于邊境前沿,象征國家主權與防禦力量。“亭候”的存在本身即是對外敵的威懾,也體現了中央政權對邊疆的控制與管理。

    來源參考:曆代邊塞詩賦中常以“亭候”作為邊關意象,如唐代詩人作品,反映了其在文化層面的象征意義。

“亭候”是一個源于古代軍事實踐的專有名詞,特指邊境用于瞭望敵情、警戒防禦的哨所及其相關職能(包括建築、崗位和人員)。其釋義需結合“亭”的建築屬性與“候”的偵察職能,并在曆史語境(尤其漢代邊防體系)中理解其重要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亭候”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區分:

  1. 軍事設施含義
    指古代邊境用于瞭望敵情的崗亭或土堡。這一用法在《後漢書·南匈奴傳》等史料中多次出現,如“大築亭候,修烽火”。唐代張說《王氏神道碑》中“亭候恃其長城”也印證了其軍事防禦功能。此類設施常與烽火台配合使用,屬于邊防體系的一部分。

  2. 成語含義
    讀作tíng hòu,字面意為“在亭子中等待”,引申為形容等候的情景。此用法多用于文學表達,如“亭候某人到來”表示在特定場所等待。

注意區分:與同音詞“亭侯”(tíng hòu)不同,後者是漢代爵位名,如關羽受封的“漢壽亭侯”。兩詞雖發音相同,但“亭侯”特指列侯爵位,與軍事設施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車邦浦暴抶不知甘苦齒豁持疑不決楚腰大寂打噤打旋子調口地瓜肚腸堕阙阿意惡語甘茶耿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衮衣好手足很恣核要闳侈畫地作獄界标酒嗉子揪挦極宴口讷愣眼巴睜陵風麟冢留别沒準麪起餅内廳潑家私鋪班搶話起面餅清彜請止七七八八仁公射鬼箭升汰誰料睡兀松乏素飽唆哄體刑銅花通氣孔帷戶穩拍翔泳邪淫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