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候的意思、亭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候的解釋

亦作“ 亭堠 ”。古代邊境上用以瞭望和監視敵情的崗亭、土堡。《後漢書·南匈奴傳》:“﹝朝廷﹞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 唐 張說 《王氏神道碑》:“亭候恃其長城,廟堂賴其神将。” 宋 司馬光 《塞上》詩之二:“旌旗遙背水,亭堠遠依山。” 清 曹寅 《馴鹭亭放舟》詩:“隔岸無亭堠,依人隻鷺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亭候”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區分:

  1. 軍事設施含義
    指古代邊境用于瞭望敵情的崗亭或土堡。這一用法在《後漢書·南匈奴傳》等史料中多次出現,如“大築亭候,修烽火”。唐代張說《王氏神道碑》中“亭候恃其長城”也印證了其軍事防禦功能。此類設施常與烽火台配合使用,屬于邊防體系的一部分。

  2. 成語含義
    讀作tíng hòu,字面意為“在亭子中等待”,引申為形容等候的情景。此用法多用于文學表達,如“亭候某人到來”表示在特定場所等待。

注意區分:與同音詞“亭侯”(tíng hòu)不同,後者是漢代爵位名,如關羽受封的“漢壽亭侯”。兩詞雖發音相同,但“亭侯”特指列侯爵位,與軍事設施無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亭候

《亭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亠(tóu)和候(hòu)。

亭(tíng)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亭子。它由兩個筆畫組成,可單獨使用作為一個漢字。

候(hòu)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九個筆畫組成,也可單獨使用。

《亭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古時漢字寫法是亭候,沒有簡化成現在的亭候。在繁體字中,在“亭”的左邊會有一個額外的部分,形狀類似“立”。這個部分代表了“亭”的建築形狀。

以下是一些關于《亭候》的例句:

1. 我在車站亭候了一小時,直到火車到達。

2. 民衆在雨中亭候,直到嘉賓的到來。

3. 考生們在考場外亭候,準備迎接考試的開始。

一些與《亭候》相關的組詞包括:

1. 亭台樓閣:指建築物中的亭子、台子和樓閣等。

2. 候車室:指為等候乘車的人提供休息的場所。

3. 亭子:指一種有頂的休息、觀賞的建築物。

一些與《亭候》近義的詞語包括:

1. 等候:指等待某件事情的發生或到來。

2. 伫候:指長時間地等待。

3. 守候:指長時間地等候在某個地方。

反義詞則是與《亭候》相反意義的詞語,如:

1. 出發:指離開某個地點開始行動。

2. 離開:指離開某個位置或地點。

3. 動身:指開始旅行或出發。

總之,《亭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亠和候兩個部首組成,表達等待某個事物或人到來的意思。它的古代寫法是亭候,在繁體字中含有額外的“立”部首。一些與《亭候》相關的詞語包括亭台樓閣、候車室和亭子等。它的近義詞有等候、伫候和守候,反義詞則是出發、離開和動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