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戎陣 ”。軍伍;戰陣。《後漢書·劉玄傳》:“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陳,尚書顯官皆出庸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身率諸軍攻 祁山 ,戎陣整齊。”《南史·張邵傳》:“但以不武,受命統軍,戎陣之間,不容緩服。”
“戎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軍事相關的隊列或陣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漢書·劉玄傳》
“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陳,尚書顯官皆出庸伍。”
意為:當時的高官多出身行伍,體現“戎陳”與軍旅背景的關聯。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
描述諸葛亮治軍嚴整,隊列有序。
《南史·張邵傳》
“戎陣之間,不容緩服。”
強調戰陣之中需保持嚴肅,不可松懈。
“戎陳”多用于史書或軍事文獻,體現古代軍隊的組織與紀律。其含義與“軍陣”“戰陣”相近,但更側重隊列的規範性。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戎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戰争時期的陳設和軍隊配置。也可以指戎裝整齊,形态威武的樣子。
《戎陳》的拆分部首是戈和阝,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戎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和軍事組織。在戰争時期,軍隊會按照一定的配置和陳設來進行作戰,這就是戎陳的概念。
《戎陳》的繁體字為「戎陳」。
在古代,戎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戎陳》的古寫形式為「諸」,由一個戈和阝組成。
1. 戰士們整齊地列隊,展示出了威武的戎陳。
2. 曆史上的戎陳配置常常會決定一個國家在戰争中的勝負。
與《戎陳》相關的詞語有:
1. 陣容:指軍隊、隊伍等的配置和組合。
2. 軍陣:指軍隊排列的陣形和陳設。
3. 兵器:指用于戰鬥的武器器械。
與《戎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陣勢:指軍隊或隊伍在戰鬥中形成的陣型狀态。
2. 軍陣:與戎陳意義相同,指軍隊的陳設和配置。
與《戎陳》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散兵遊勇。
别人正在浏覽...【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