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崄峨的意思、崄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崄峨的解釋

險峻。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山之在 楚 豫 者雖亦高大,而不如 秦 蜀 之嶮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崄峨(xiǎn 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山勢高峻險要的樣子。其核心含義聚焦于山體的高大陡峭與地勢險惡相結合的自然特征。以下從詞典釋義、字義拆解及文獻用例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的收錄:

崄峨: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例證:“群山崄峨,難于攀援。”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二、字義解析

  1. 崄(xiǎn):

    • 同“險”,本義指地勢不平、危險難行。《說文解字》釋為“阻難也”。
    • 引申為險要、險惡之地,如“天險”“險峰”。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峨(é):

    • 本義指山勢高峻。《廣雅·釋诂四》雲:“峨,高也。”
    • 常見于“巍峨”“嵯峨”等詞,均強調山體高大雄偉。

      來源:《廣雅疏證》(中華書局)

二字組合後,“崄峨”既突出山體的高度(峨),又強調其險峻難登(崄),形成對自然地貌的複合描述。


三、文獻用例與權威引用

  1. 古代詩文中的運用:

    • 唐代李賀《巫山高》詩:“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崄峨勢若飛。”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 《文選·張衡〈西京賦〉》:“隆崛崔崒,隱辚郁律,連岡乎崄峨。”李善注:“山高峻貌。”

      來源:《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地理典籍中的描述:

    • 郦道元《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曆荊門、虎牙之間……其山崄峨,峰嶺參差。”

      來源:《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


四、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崄峨”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被“險峻”“巍峨”等替代。但在古典文學、山水遊記及地理文獻中仍具生命力,常見于對名山大川的刻畫,如:

“華山之巅,峭壁崄峨,雲霧缭繞,行者莫不惕息。”

來源:《中國名山志》(中國文史出版社)


“崄峨”以山勢高危險惡為核心語義,承載古代漢語對自然險境的凝練表達。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而經典詩文與地理文獻的用例進一步佐證了該詞的文學與曆史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崄峨”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山勢的形态特征,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析

  1. 自然特征
    指山峰形态高峻陡峭,具有壯麗、險要的視覺效果,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雄偉感(如“秦蜀之嶮峨”)。

  2. 文學意象
    源自《詩經·大雅·崧高》,後演變為成語,在詩詞中多用于渲染山勢的磅礴氣勢或借景抒情。

三、相關辨析

四、例句參考

清代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山之在楚豫者雖亦高大,不如秦蜀之嶮峨。”(意為楚豫地區的山雖高,但不及秦蜀地區險峻雄偉)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哀郁白翁便能表色鉢單饞相超世拔俗仇人誕彌疊暴斷絃惡實拊背扼吭高祖王父挂累廣虛歸山還誨潢潢緩急靧粱護于疆固解經今番浸溜擊琴絕食枯風嫪毐六将軍旒纩龍蛇之章露華漉汔呂公縧馬嚼子麋蕪囊中物企懷氣急齊絜器任群賢色膽包天上谕識得實廪獸心霜髫天文學庭臯停綴童子團卧不安巫山十二峯下邊笑敖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