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涓埃之力”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涓”指細小的水流,“埃”指塵埃,兩者均象征極其微小的事物;“之力”即力量。整體比喻微薄的力量,常用于自謙。
最早見于宋代嶽珂《金佗粹編》:“未有涓埃之力,以報國家。”,原指臣子自謙能力有限,難以為國效力。
雖強調力量微小,但隱含積少成多、持之以恒的哲理。例如通過“溪水沖刷石頭”的寓言,說明微小之力長期積累亦可達成質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用法,可參考《漢典》《金佗粹編》等文獻來源。
《涓埃之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微小的力量或作用。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微小力量的發揮,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能産生重大影響。
成語《涓埃之力》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成部首、筆畫如下:
涓(水部+5筆)
埃(土部+9筆)
《涓埃之力》最早出現在《漢書·匡衡傳》中,原文:“雖涓埃之力,猶能澤被左右。”後來,這個成語也在其他文獻中出現。在繁體字中,成語也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涓的形狀與現代基本相同。然而,埃字在古代寫法中稍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的埃字包含了三個部首,分别是土、爿、土,呈現了土字旁邊有豎起來的匕字形狀。
1. 雖然這是一次小小的捐贈,但它具有涓埃之力,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
2. 在這個項目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是涓埃之力,但綜合起來,卻産生了強大的效果。
組詞:涓滴之力、涓流
近義詞:微不足道、鴻毛之力
反義詞:強大力量、巨大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