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柊葉。直立草本植物。其葉如芭蕉,用以包物。産于 雲南 、 廣西 、 廣東 等地。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冬葉》:“冬葉,薑葉也,苞苴物, 交 廣 皆用之,南方地熱,物易腐敗,惟冬葉藏之,乃可持久。”
“冬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植物學定義和文化延伸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冬葉即柊葉,屬于直立草本植物,葉片寬大類似芭蕉葉。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的雲南、廣西、廣東等地。其葉片因質地堅韌且具有防腐特性,常被用于包裹食物,例如肇慶裹蒸(用冬葉包裹糯米等食材制成)。在古代文獻如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中記載:“南方地熱,物易腐敗,惟冬葉藏之,乃可持久”,說明其保鮮功能。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冬葉”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人在困境中堅持不懈、頑強生存的精神。這種象征意義源于冬葉在寒冷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力的自然特性。
注:關于“冬葉”的成語用法,不同來源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南方草木狀》或地方民俗資料。
冬葉(dōng yè)是一個詞語,意指冬天的樹葉。在寒冷的冬季,樹木會失去綠葉,隻剩下光秃秃的樹枝,冬葉就是指這樣的樹枝。
冬葉由兩個部首組成:冫和十。冫是“冰”的意思,十代表數字十。
冬葉的總筆畫數是9。
冬葉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出現的時候,是由簡體字“冬”和“葉”組成。繁體字中,冬葉對應的詞語為冬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冬葉的寫法稍有不同。冬葉的古代寫法為“冬葉”。字形中的“葉”使用了葉子的象形,表示樹葉的意思。這個字形也與繁體字冬葉相似。
1. 冬天來了,樹上的冬葉都飄落了。
2. 孩子們在公園裡追逐着冬葉,開心地笑着。
冬葉并沒有固定的組詞,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組合,如冬葉飄落、冬葉凋零等。
近義詞:冬枝、光秃枝
反義詞:春葉、夏葉、秋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