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隸制社會把奴隸作為祭祀品,稱“人牲”。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我們看‘隨’的上六和‘困’的九五,在當時好象還有人牲供祭的習俗存在。這些人牲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不消說是由戰争得來的俘虜。”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奴隸制的下限在春秋與戰國之交》:“蔔辭中常常用人為祭牲,與牛羊犬豕同用……上面所舉的人殉、人牲以及耕田的衆或衆人都是官家的奴隸。”
“人牲”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祭祀習俗,指将活人作為祭品供奉神靈或祖先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人牲”由“人”和“牲”組成,“牲”指祭祀用的動物,因此“人牲”字面意為“以人為牲”。這一習俗主要存在于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制社會,通過殺戮活人完成祭祀儀式。
人牲體現了古代社會對神靈的敬畏與權力象征,也揭示了階級壓迫和宗教儀式的結合。隨着社會進步,這一習俗逐漸被動物祭祀取代。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權威詞典與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文獻。
《人牲》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該詞是由兩個字組成,包括“人”和“牲”。
“人”是漢字中的一個基本部首,表示人類;“牲”是指豬、羊等牲畜的總稱。
《人牲》的意思是指人類用作牲祭的牲畜,即古代祭祀儀式中的犧牲品。
據考證,《人牲》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用來描述古代宗廟祭祀儀式中的牲畜供品。在古老的宗教和社會儀式中,人們認為通過犧牲牲畜可以達到神靈的庇佑和祝福。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拆分《人牲》的部首為“亻”(人的偏旁部首)和“牛”(牛的偏旁部首)。
《人牲》的拼音為“rénsēng”,總筆畫為9畫。
在繁體字中,人牲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人牲”。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人牲》在形狀上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依然由“人”和“牲”兩個部分組成。
1. 古代帝王常常在祭祀活動中獻上最珍貴的人牲。
2. 這個國家的宗教仍然保留着獻祭人牲的傳統。
3. 在古代宴會上,人們會宰殺一頭牛作為人牲,以祈求好運和豐收。
組詞:人祭、牲畜、祭祀、犧牲。
近義詞:人獻、人薄、人肉。
反義詞:祭用、貴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