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漢書的意思、漢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漢書的解釋

[Han Shu(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書名,東漢班固撰。父班彪繼《史傳》而作《後傳》,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續不詳,又綴集史料,撰成本書。上起前206年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劉主更始二年,包括王莽的新朝在内,共二百三十年,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由其妹班昭續成,成為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主要記載西漢王朝的曆史。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權威解讀:


一、字義溯源

  1. “漢”

    指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源自劉邦受封“漢王”的稱號,後成為朝代名。《說文解字》釋“漢”為“水名”,引申為朝代稱謂(《漢語大詞典》)。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書”

    古代指曆史文獻或官方記載。《說文解字》注:“書,箸也”,即記錄、著述之意。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核心定義

《漢書》全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共10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史事。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權威文獻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東漢班固撰寫的紀傳體西漢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大百科全書》

    強調其首創斷代史體例,十志(如《地理志》《食貨志》)開創後世正史典章制度記載範式。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四、史學價值定位


五、文化影響

班固在《漢書·叙傳》中自述宗旨:“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體現儒學正統史觀。其語言風格嚴謹典重,成為後世古文典範。

來源:班固《漢書·叙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史學著作及原始文獻,内容符合學術規範。引用來源均為公開發行的權威出版物或國家級文獻平台,未提供鍊接以确保信息真實性。

網絡擴展解釋

《漢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著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況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位列“二十四史”之一。它記載了西漢王朝(含新朝)從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曆史。

二、作者與成書

  1. 主要作者:東漢史學家班固,其父班彪曾撰寫《後傳》65篇作為基礎。
  2. 續寫與完善:班固去世後,其妹班昭與學者馬續共同補編了未完成的《天文志》和八表。
  3. 成書時間:曆時20餘年,于東漢建初年間基本完成。

三、内容結構

全書共120卷,分為四部分:

四、曆史地位

  1. 首創斷代史體例:以單一朝代為單位編撰史書,成為後世正史範本。
  2. 史料價值:系統保存西漢政治、經濟、文化資料,如《藝文志》開創中國目錄學先河。
  3. 文學成就:語言嚴謹簡潔,與《史記》并稱“史漢”。

五、補充說明

如需查閱完整内容,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的教育安室利處半豹不退摻撾大堤曲貸本大曆道屬登即點茶貂寺迩狹乏劣方外司馬翻越覆墓公王鼓吻奮爪和心虹輝後尾話語權晦溽火炭饑馑薦臻觭夢旌毦徑一周三籍年進利除害進退消息楷體課文勞方靈門密徑摹泐盤銘溥愛勤饬磬師寝座裘葛認得破三衣衫褑生死文字守活寡首映天形跳噴統銷頭罩惟正之供渥沛吳濞獻飲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