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路,海上航道。《晉書·庾翼傳》:“時東土多賦役,百姓乃從海道入 廣州 。”《新唐書·歸崇敬傳》:“ 大曆 初,授倉部郎中,充弔祭冊立 新羅 使,海道風濤,舟幾壞。”《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前日由海道到 崇明縣 。”
“海道”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
海上航道
指船隻航行的海上路線,如《晉書》記載“百姓乃從海道入廣州”。古代文獻中常指連接不同地區的海運路徑,例如《新唐書》提到“海道風濤,舟幾壞”。
海岸沿線道路或地區
在日語中,“海道”可指沿海岸的主要道路或周邊區域,如“海道辺りの景色が美しい”(海岸沿線的風景優美)。
“東海道”的簡稱
特指日本曆史上的“東海道”,是連接江戶(今東京)與京都的重要陸路交通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地理背景,可參考《晉書》《新唐書》等曆史資料,或日本東海道的文化研究。
海道(hǎi d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海上行航的途徑”或者“通往海洋的水路”。海道通常指沿海地區的航線,用于船隻航行。
海道的拆分部首是“氵”(氵是水的偏旁,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整個漢字共有11個筆畫。
海道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海”和“道”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道”部分的寫法會有些不同,用的是「」而不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不完全一樣。根據古漢字的寫法,《說文解字》中記載了“海道”字的古代寫法。在古代,寫“海道”時,“海”字的右半部分寫成“光海”,而“道”字的下半部分寫成“博字頭”,整體寫法是“光海博字頭”。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沿着這條海道,船隻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
2. 這條海道被稱為航海者的必經之路。
海遁(hǎi dùn):指水中潛遁、逃遁。
海洋(hǎi yáng):指廣闊的水域,通常指海。
海員(hǎi yuán):指在船上工作的船員。
海路(hǎi lù):與海道的意思相近,指海上的航路。
海上(hǎi shàng):指在海洋上的。
陸路(lù lù):與海道相對,指在陸地上的道路。
内陸(nèi lù):指遠離海洋和海道的内部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