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皇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鬥袚》:“有 山西 楊某 ,冒稱兵部郎中,來 江西 ,徧謁巡撫、司、道,下輿不去風帽,皆怪其無禮。後誑娶其同鄉 彭衞官 女,事露,狼搶遁去。”
狼搶(láng qiǎ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屬于古語或書面語用法,現代漢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像狼一樣驚慌逃竄、倉皇奔突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因極度恐懼或情勢危急而狼狽逃竄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倉皇逃竄、狼狽奔逃之态,側重描寫因受驚或遇險而失去常态的慌亂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107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310-3。
引申義
可隱喻社會動蕩中民衆的驚惶流離,如戰亂、災禍導緻的群體性逃亡。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1348-3。
“狼”的意象:
狼性多疑機警,遇險時常疾速逃散。此詞以“狼”喻人,強調逃竄時的迅疾與慌亂。
來源:《說文解字注》“狼”字條,清代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搶”的釋義:
此處“搶”(qiāng)為古義,表“沖撞”“疾趨”,如《莊子·逍遙遊》“搶榆枋而止”中的用法,與“闖”“突”近義。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1219-4。
曆史文獻
《明史·流賊傳》:“狼奔豕突,所過殘破。”
(注:“狼搶”與“狼奔”義近,均形容潰逃之狀。)
來源:《明史》卷三百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描寫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張氏婦》:“狼搶而遁,如鬼如蜮。”
此處生動刻畫人物驚慌逃遁如鬼魅隱匿之态。
來源:《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3587-4。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句 |
---|---|---|
狼搶 | 強調逃竄時的獸性慌亂 | 敵軍潰敗,狼搶四散。 |
豕突 | 側重橫沖直撞的盲目性 | 匪徒豕突,踐踏田禾。 |
鼠竄 | 喻逃匿之迅捷隱蔽 | 賊人聞聲鼠竄。 |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本解讀、文學創作或成語化表達(如“狼奔豕突”)。日常交流中可選用“抱頭鼠竄”“倉皇逃竄”等替代,以兼顧理解性與表現力。
“狼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倉皇貌
指倉促、慌忙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因突發情況而匆忙逃離或行動慌亂。例如清代文獻記載的案例:山西楊某冒充官員身份敗露後,“狼搶遁去”(倉皇逃跑)。
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形容争奪激烈、不講道義”,類似狼群争奪食物的場景。但這一解釋在權威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霞外攟屑》原文或線上詞典。
百分比百官幫工褊窄逼人太甚呈臆谶籙純笃村蠻大小君電謝琱柈雕文織彩丁字斷裳發呆翻弄龜鱗顧笑畫殿黃面兒黃石經狐狸囏劬潔譽幾谏景相靳秘觐飨矜貞糾覈坑戮磕響頭顝客浪婆攔駕勞逸結合流子啰唕盲風妬雨民族共同語靡衣玉食铙吹農田匏爵平岡齊暾山眼石河子市水閣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素英貪褊佻皮銅钿微燈違志吾家龍文下款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