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忤逆的意思、忤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忤逆的解釋

[disobe***nt (to one’s parents)] 叛逆;不孝敬父母

自小忤逆

詳細解釋

(1).冒犯;違抗。 漢 陸賈 《新語·辨惑》:“無忤逆之言,無不合之義。”《後漢書·陳蕃傳》:“附從者升進,忤逆者中傷。”《陳書·傅縡傳》:“與奪之辭,依經議論。何得見佛説而信順,在我語而忤逆?”

(2).不孝順。《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棄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縱癡咍。”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四折:“嗨!俺那忤逆種不認我了。” 明 沉榜 《宛署雜記·聖谕》:“三月,説與百姓每:孝親敬長,不許忤逆,犯了不饒。” 梁斌 《紅旗譜》四十:“ 馮老蘭 又撺掇 張嘉慶 父親,在衙門裡告了 張嘉慶 一狀,說他忤逆不考,登報脫離了父子關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忤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信息


二、主要釋義

  1. 違抗與冒犯
    指對權威、上級或他人意願的抵觸,例如:

    “無忤逆之言,無不合之義”。
    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對規則、命令的不服從,如君臣、上下級關系中的沖突。

  2. 不孝敬父母
    特指子女對父母的不孝順行為,例如:

    “忤逆之子将父母不認睬”。
    古代将此視為重罪,甚至列為“十惡不赦”之一。


三、詞源解析


四、使用場景


五、法律與倫理意義


例句參考:

“安葬後,家人出現男女忤逆,颠狂劫盜的現象”。
“習慣了無人忤逆,習慣了掠奪”。


“忤逆”既包含行為上的違抗,也涉及倫理層面的不孝,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忤逆》的意思

《忤逆》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對上級或長輩的不順從或違抗。它含有違背、不從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對權威、規則或命令持抵觸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忤逆》由“忄”和“又”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忄”是心部的意思,表示與情感、心理等相關的意思。而“又”則表示手部,代表動作、行為等。

《忤逆》一共由12個筆畫組成,分别是:“忄”字的3畫,以及“又”字的9畫。

來源

《忤逆》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上古漢字造字方案的一部分。在古代,它的意思主要是指不順從祖父或父親的意願,以及對封建統治秩序的違抗。

繁體字

《忤逆》的繁體字為「僞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忤逆》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忄部是由“心”字旁與“毋”字組成,表示對心中不滿的抗拒;而它的又部是由“又”字表示動作。

例句

1. 他因為忤逆上司的命令而被解雇了。

2. 孩子的忤逆行為讓父母非常傷心。

組詞

1. 順從:遵守、服從上級或長輩的意願。

2. 違抗:不履行或反抗對權威、規則的要求。

3. 不從:不順從、不聽從。

近義詞

1. 逆從:違背、不順從。

2. 反抗:抵制、對抗。

3. 違逆:違背、不遵守。

反義詞

服從:遵守、聽從。

順從:順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