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蚉虻”。亦作“蟁虻”。即蚊虻。亦比喻壞人。《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淮南子·俶真訓》:“夫憂患之來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蚉蝱之慘怛也。”《漢書·匈奴傳下》:“其視 戎 狄 之侵,譬猶蟁蝱之螫,敺之而已。”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嗚呼!天降兇孽,禍亂相尋,蚊蝱亂飛,處處皆有。” 清 趙翼 《園居》詩之三:“蚊蝱本化生,非有卵與核。”參見“ 蚊虻 ”。
關于“蚊蝱”的詞義解釋如下:
“蚊蝱”是古代漢語詞彙,原指蚊虻類小飛蟲,即蚊子和牛虻的合稱。其異體寫法包括“蚉蝱”“蟁蝱”等。
在文獻中常被用作比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淮南子》等古籍原文。
蚊蝱(wén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蟲”和“延”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解析:
-“蟲”是指昆蟲類動物。
-“延”是指延長或伸展。
蚊蝱的字形比較複雜,由18個筆畫組成。
《說文解字》是對漢字進行解釋的最早辭書,它将蚊蝱解釋為“小蚊子”,而蚊的意思是指昆蟲蠅類,蝱的意思是指幼蟲。
在繁體字中,蚊蝱的寫法為「蚊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上古時期,蚊蝱的寫法為「蠈」。《康熙字典》中記載了蚊蝱的另一種寫法「膳」,意為蚊子的幼蟲。
例句:
- 夏天來了,蚊蝱又開始咬人了。
- 這個地方常年有蚊蝱,各位要注意防護。
以下是一些與蚊蝱相關的詞語:
- 組詞:蚊子、蝱蟲、蚊香、防蚊、殺蚊技術等。
- 近義詞:蚊蠓、蚊類、蚊子等。
- 反義詞:蝴蝶、蜜蜂、甲蟲等。
【别人正在浏覽】